当前位置: 首页  世界  亚洲历史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的通信改革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24:38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20年,当年被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和日本都曾走上过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道路。那么日本是如何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转变成为一个国民国家的呢?从通信革新、交通革命和大众社会形成这几个方面,或许可以一窥其端倪。

当今日本发行的1日元邮票上,印着一个满脸不高兴的干瘦老头,他就是近代日本邮政之父前岛密。

1870年被任命为驿递权正的前岛提出要让日本全国“书信往来之道变得自由简便”,根据这个构想,他开始计划在东京、大阪和京都设立邮局。翌年,前岛本人亦赴欧美实地考察学习最新的邮政业务知识,决意要大干一番。

然而明治时代初期的日本民众对邮政系统毫无概念,以至于闹出不少笑话。1872年的日本报章就记载了多起男性市民在邮箱里便溺的丑闻。

在日文中,“邮政”写作“郵便”,“邮箱”写作“郵便箱”,有的还在中间的“便”字上写着“差入口”(即插入信件的投递口),肇事市民将“郵”字认作“垂”字,加上误解了“差入口”的含义,以为这是政府新引进的公厕设施“垂便箱”,于是纷纷亮出独门兵刃实施“差入”,酿成灾难性后果。

而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卯准邮递员下手的强盗也四处出没,以至于政府一度考虑为全国邮递员统一配发左轮枪。

尽管遭遇了种种阻碍,但日本的邮政系统终于以1882年的《邮政条例》颁布为分水岭,迎来了发展之机。该条例统一制定了日本全国的邮政费用,邮政汇票和邮政储蓄也走上了正轨。

至1892年又颁布了邮包邮递法,尽管同年全国只递送了约4万件邮包,却也标志着日本全国邮政网络的基本完善。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前线的日军大都使用被称作“军事邮政”的特殊信件与本土的家庭联络,这也令日本平民阶层开始真正频繁地接触使用邮政系统。事实上,正是甲午战争促成了日本邮政系统的爆发性扩容。

1887年,日本全国的邮件递送量为1.3亿件,至1892年升至2.8亿件,而到了1895年则升至4.4亿件,其中1893年至1894年间的递送量就增加了1亿件之多。1892年时,日本全国共有4000个邮局,到1903年已增至6000个。

甲午战争给日本邮政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明信片的迅速普及。早在1870年代,前岛密就从西方引进了明信片,它比普通的信件递送要便宜得多,很受平民阶层的欢迎。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发出的“军邮”大都是明信片,而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又演化出了图画明信片。

日本政府从1900年起允许私人发行图画明信片,使这种简便的邮件风靡至今。图画明信片的一大特点是寄件人不必费多少笔墨便能利用明信片自身图案来表达想说的内容和自己所在的地点,对识字率一般的平民阶层来说非常便捷。

在邮政系统创设之前,电信机早已登陆日本多年了。当美国人佩里于1854年率舰队二度抵达江户要求日本开国之时,特地差遣一位电信技师携带莫尔斯电信机为幕府公差进行了演示,利用1英里长的电线发出了一封内容为“江户横滨”的电报。佩里将这台电信机赠予幕府,深受刺激的后者很快从法国又进口了一台电信机。

不过,日本电信事业和邮政事业一样,也是从1872年开始走上正轨的:就在这一年,大阪和神户之间开通了电信业务。在1874年至1876年间,本州与九州、四国之间也建立了电信业务,日本政府遂于1878年在东京设立了电信中央局。

1887年日本国内共发送了260万封电报,到了1892年便升至540万封,到甲午战争后的1897年更飙升至1400万封。以1900年制定的《电信法》为契机,电报也成了日本平民阶层通报紧急要事的常用途径之一。

1854年,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发明了电话,但电话的专利却于1876年被格拉汉姆?贝尔申领。

翌年,电话就传入了日本,东京和横滨之间的电话业务也由此形成,但直到1890年才正式成为国营业务,比中国的电话事业起步晚了8年,而且当时日本只有300台电话机。3年后,日本的电话机增至2600台。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于1896年发行了电话公债,东京、京都和名古屋等大城市间也陆续开通电话。到了日俄战争前夜的1903年,全国电话登记用户已达35000人。

本文标签 明治维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