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世界  亚洲历史

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概况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21:46

尊王攘夷运动(Sonnō-jōi Movement Revere the Emperor,Expel the Barbarians)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政治运动。

1858年(安政5年)7月,幕府迫于外国压力,不待天皇敕许,迳自签订《安政条约》。尊王攘夷派策动天拒绝签约,引起幕府不满,在1858年到1859年制造了“安政大狱”,捕杀尊王攘夷派人士。

1860年3月24日,攘夷派制造樱田门外之变,刺杀幕府大老。后攘夷派的中心长州藩向幕府和英美屈服,攘夷派被迫逃亡。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攘夷派开始转变思路,公开倒幕。

尊王攘夷运动使长期处在历史阴影中的日本天皇重新走上历史舞台。

1853年6月3日,美国东印度舰队率特遣军舰开进江户湾的浦贺海面,以武力胁迫日本开国。1854年1月16日,美又胁迫日本幕府于3月3日缔结《日美亲善条约》,即《日美神奈川条约》。以后日本又与俄、英、荷等国签署同样条约,日本闭关锁国体制崩溃。

1858年(安政5年)7月,幕府大老(位居老中之上,辅佐将军政务的最高官职)井伊直弼(1815~1860)迫于外国压力,不待天皇敕许,迳自签订《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见《安政条约》)。主张攘夷的某些藩主和志士通过与幕府有矛盾的公卿策动天皇下诏,拒不批准签约,宣扬尊王攘夷。

1858年10月至1859年,幕府在京都、江户等地大肆逮捕尊王攘夷派志士,杀害其领袖吉田松阴、桥本左内、赖三树三郎等人,造成安政大狱。1860年3月24日,攘夷派的水户、萨摩两藩的18名浪士(脱离藩的武士)为安政大狱的被害者复仇,刺杀大老井伊直弼于江户,史称樱田门外之变。

尊王攘夷运动的中心在长州藩,领袖有吉田松阴及其门生高杉晋作(1839~1867)、久坂玄瑞(1840~1864)等。尊王攘夷派的成员有各地的下级武士、乡士(在乡武士)、豪农豪商、村吏、神官、国学者以及公卿中要求改革幕政或与幕府有矛盾的人物。

1862年底至1863年初,尊王攘夷派策动天皇下诏,令幕府定期宣布攘夷(废约、闭港、驱逐外国人)。1863年1月31日,高杉晋作等火烧英国公使馆。6月6日,幕府被迫答应天皇,定于6月25日开始实行攘夷。6月24日幕府通告各国公使将关闭港口。

1863年6月25日及7月8日、11日,长州藩炮台先后炮击通过下关海峡的美国、法国、荷兰船只(下关事件)。7月16日、20日美法军舰先后攻打下关,进行报复。此时,高杉晋作组织了称为奇兵队的新式军队,防守下关。8月15日,英国军舰7艘进攻萨摩藩(萨英战争),萨摩藩主屈服,转向公武合体(皇室公卿与幕府及各藩的联合)。

1863年9月30日,幕府势力操纵公武合体派在京都发动政变,赶走三条实美等倒幕七卿,迫害尊王攘夷派。

1864年8月19日,久坂玄瑞等率长州藩兵入京都,与幕府操纵的京都守护军激战(禁门之变),久坂玄瑞等战败自杀。8月24日,幕府策动天皇下诏,以追究禁门之变为由发动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

英、美、法、荷四国联合舰队也于9月5日再次进攻下关,长州藩在内外夹攻下失败,对幕府屈服,保守势力重新掌握藩政,高杉晋作等被迫逃亡。斗争的失利使尊王攘夷派重新考虑战略。1865年春,高杉晋作再度举兵,主张开港讨幕,不再提攘夷。至此,尊王攘夷运动向武装倒幕转化,并成为日后明治维新的动力。

幕府向美国的让步,表现其务实的政治态度。但是封建藩主和武士、家臣们却未必同意,他们认为这是屈辱投降。于是,日本人的爱国主义从攘夷开始,最终导致了尊王攘夷运动。

本文标签 明治维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