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  近代史

中国最早的洋行在哪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1-21 11:39:00

洋行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最早的当推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商馆,1719年法商密西西比公司、1805年美商普金斯公司在广州设立机构。至19世纪30年代,广州洋行最多时达150家左右。除经营一般贸易外,大都从事获利最多的鸦片贸易。鸦片战争后,洋行扩张至上海等通商口岸。1852年仅在上海经营贸易的洋行就有40余家,至1855年各口岸约有洋行200家。

形成

1782年,广州始设柯克斯·理德行。1784年第一艘美国商船中国女皇号驶抵广州,该船船货管理员几年后与人合办一家行号,从事代客买卖。到18世纪末,广州英美代理行号已达24家以上,主要经营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初期对华商品贸易并未能迅速发展。洋行数字增长不多,且往往在捞足财富后便自行解散。因此,暴力掠夺是当时洋行发展的基本特点。

1848年广州即已出现地区性的专业轮船公司枣省港小轮公司。随着外商贸易活动的重心之向北转移,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进而开辟了香港、华记等大洋行几乎既经营货运,又兼营银行与保险业务。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在总数200余家的洋行中,少数大洋行已奠定了垄断地位。但当时洋行投资仍主要限于贸易和船运等流通领域,在生产领域未取得大的进展。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无论已开口岸和新开口岸,都出现竞设行号的高潮。在全部洋行中,英商最多。这些洋行已开始经营轮船、船舶修造、码头仓栈、保险、银行以及为贸易服务的加工制造等各种行号企业。各个企业行号大都由多家洋行联合集资创办,独资创办者很少。竞争导致联合,交叉投资促进垄断,垄断意味着更加剧烈的竞争。在一些大洋行资本的支持下,有些企业一开始就是在兼并其他企业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有的则是在创办以后从事兼并活动,从而形成若干洋行资本集团。

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初期起,为适应中西交通及贸易方式的变革及对华贸易难以全面大幅度增长的情况,在华洋行特别是资力雄厚的老牌大行,开始实行代理华商经营制度,调整原有的经营方向。到70年代中、后期贸易萧条时期,一些大洋行都把各自的力量从商品贸易的投资及收取佣金的代理业务转移到加工制造、航运、保险、金融等贸易的辅助业务上去。

所谓代理经营,就是既不承担风险,又可自营,而以代理华商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华商或出资购买轮船由洋行代理经营,或置货由洋行代理订购运销。在这个阶段里,轮船运输业仍然是洋行商人扩张势力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洋行商人向生产领域的投资增加。自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的55年中,洋行商人投资创办的各类工厂企业共计191家,其中1870年以后创办的计116家。

扩张

甲午战争以前,为突破封建经济结构及封建政治体制的阻力,越来越多的洋行商人以天津为跳板向清宫廷所在的北京开展活动。他们以借款为诱饵,与内务府建立起联系,以便争夺对清政府开始酝酿举办的海防、洋务事业及国家建设项目的投资权。不少洋行已开始经营军火生意。甲午战争以后,在华洋行势力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张。据统计,外商洋行1911年增至2863家。英商原来的优势地位受到日商的严重挑战。

19世纪末叶,中国逐渐成为帝国主义自由投放其过剩资本的国际场所。开办厂矿企业的直接投资与借款等间接投资空前扩大起来。在这方面,外国在华洋行起到了仅次于外国在华银行的作用。从《马关条约》获得“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特权的洋行商人连年不断地投资设厂。其业务范围远远超过甲午以前的为贸易服务的加工制造业。

迄1911年清王朝覆灭的16年当中,包括棉纺、采掘、冶炼、食品、造船等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共计120家,资本额近1亿元;有的企业资本在百万元以上。某些企业资本甚至超过千万元,数额之大,表明了洋行企业在各个地区或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其中有些企业显然是在国际托拉斯的参与下创办、发展的,有些则纯粹是国际金融财团的分支机构。同时,在中国铁路权益的争夺中,一些洋行亦参与了外国在华铁路投资。

由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十五、六年间,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广度及深度上考察,洋行势力的扩张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政治经济显然进一步半殖民地化。然而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在一场广泛的抵制美货、收回利权运动中,也获得初步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但在华洋行势力的扩张并没有中止。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