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十六雄国是指哪些国家
在印度吠陀文明消亡之后,进入吠陀经影响的时期,据说那时候南亚北部恒河流域有个十六国,史称十六雄国。印度十六雄国(Mahajanapadas)是十六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
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
大约在公元前8到前6世纪,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形成了以部落集团为基础的16个主要地域政体俗称“十六国”。这些所谓“国”并没有明确的国界,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和一个大致的地理范围。
佛教文献中列举的十六国如下:地处西北角(现阿富汗境内,阿姆河以南地区)的有阿尸瓦伽和甘蒲耆,以呾叉始罗为中心的是犍陀罗,以哈斯汀纳普罗和英德拉普拉斯塔(现今德里一带)为中心的俱卢族人仍盘踞恒河一朱木拿河河间地;以阿希查特拉为中心的有般查拉部落;在它西南的是马兹雅,中心城为维拉塔城;以马土拉为中心的有苏拉塞纳;占据恒河一朱木拿河汇合口的有瓦兹雅,它的都城在拘睒弥。
它的南面是车底族;以瓦拉纳西为都城的有迦尸国;憍萨罗的都城在舍卫城;它的东面,恒河以北,是拘尸城为中心的马拉族和居住在吠舍厘一带的跋耆;摩揭陀最早的都城在王舍城;鸯伽的都城在昌巴;另外有远在温德亚山脚的阿般提,建都乌贾因。
这个名单不一定将所有重要的国家全部包括在内。孰大孰小可能有佛教徒的偏见,显然是以佛教发源的恒河下游地区为中心的。
同时,德干高原一些部落也开始进入视线。从上列的名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国”多半只是以部落名称命名的地域概念。这十六“国”并不是同时形成的。人们熟悉的俱卢和般查拉雅利安人部落,早在吠陀时期就有了。
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摩揭陀的时期。
往世书和各教派的典籍证明了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积极的政治活动导致摩揭陀的实力大大增强。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并且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
大约从前4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阇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波斯人与希腊人的入侵(前600年到前200年)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是有记载的印度雅利安人社会与其它发达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
大流士一世将他的印度属地建为一个省,并且可能是波斯帝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个省。在大流士之后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帝国的衰弱导致他可以长驱直入亚洲,其兵锋所及最远之处就是印度。
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侵略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它可能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
上一篇: 印度早期文明有什么特点
-
下一篇: 印度第一个封建王朝出现在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