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详细释义
无明之解
1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
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盘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
欲界爱住地:是指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
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的这些境界的贪着。
有爱住地:是指于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虽然没有色阴,但是有受想行识四阴——能知能作主的心还存在。因为贪着无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产生无色界的苦果。
这四种住地的无明生起一切的烦恼叫做“起烦恼”,总称一念无明烦恼。一念无明是阿赖耶识从无始劫以来累积留存下来的。一念无明无始有终,是众生轮回的原因,断尽一念无明,就断了轮回的种子,舍报后可以取涅盘。
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罗汉都已永断一念无明,一切妄想烦恼永不复起,舍报以后必定取证涅盘。如果烦恼妄想又生起来,就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只是暂时伏住而已,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盘中还是会起一念的话,那就还是要在三界里面受生。
2无始无明。
世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
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烦恼叫做“上烦恼”,这些上烦恼只有在我们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所以上烦恼又称为“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无始无明不是从众生的根尘识中来,这种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二乘辟支佛阿罗汉断尽一念无明,即断了分段生死,舍报后可取涅盘。二乘辟支佛阿罗汉虽断尽了一念无明,却仍末与无始无明相应,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
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沙数修所断上烦恼末断,名为尘沙惑未断,到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到无始无明境界。
七住菩萨开悟明心时分破无始无明,同时也断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之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他还有——欲爱、色爱、有爱住地三种住地烦恼,要到八地,才能断尽。故菩萨种性的佛子,不须断尽一念无明,便可直接破无始无明。
断尽一念无明,舍报后就可以取涅盘,所以菩萨在断一念无明之前应先求明心见性,免得成为菩萨声闻,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断尽一念无明是悟后起修的内容。
一般解释
无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做啥。
通常人们常用“无明之火”形容发怒或生气,就是说人们在生气之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都很自信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没有进入“无明”。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忧虑与恐惧呢?
实际上,无明是人注定要进入的,原因在于偏见。我们的世界观是在经验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验的左右。我们的大脑中记忆的东西无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判别事物的基础。特别是我们爱怜与痛恨的人或事物非常能够触动我们进入“无明”。即便是简单的事物的判别也不可避免地有偏见存在。由于无明,就自然产生命运。因为命运就是偏见造成的。
避免进入“无明”的方法是消除偏见。见多识广无疑是较好的。但是见识再多,也不能遍历所有过程。反省是最好的办法。观察自己每一个念头而不作评价就能够使之得到真正的自由。因为它解脱了经验教条的束缚。
实际上,我们听到的每个观点(包括正谈论的)都会束缚我们的心智。因为我们害怕未知而依赖已知,总希望我们现成的观点指导我们行动和思考。我们的心智就会腐败庸俗,不知不觉地进入“无明”。在觉知念头同时觉知自己的觉知时,我们不会有任何判断,因为我们也能觉知自己的判断和不判断。
-
上一篇: 我执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大雪节气一定会下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