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北京皮影的历史渊源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24:02

北京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先后形成东城、西城两大派别。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简介

耍皮影不但可以锻炼手指的灵巧性和手脑配合能力,对培养人的手工操作能力也十分有益,对老年人活动臂、腕和手指,防止老年关节僵化大有好处。用双手耍弄影人,使影人能做出你要它表达的动作,会有一种主导感,玩起来会感到十分欣慰。在耍弄影人的同时,还可以自由配唱配道白,有益于身心健康。

溯源

历史

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到清朝同治年间分为东、西两派,东派––滦州戏,西派––涿州影。西城毛家湾的“和顺社”是西派,以外都是东派的领域了。两派的分别,西派没有底本,影戏人都着古装;东派有底本,旦角用时装,所以后来以东派为影戏的主流。

仅存西派皮影。西派皮影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经路德成成立于1842年的北京祥顺影戏班、路福元的福顺影戏班、路耀光的德顺影戏班、以路景达为代表的另一德顺影戏班(1957年政府改造为北京宣武木偶皮影剧团,后更名为北京皮影剧团)及路海、路宝刚共五代传承。在表演中配唱西北的“碗碗腔”,“老虎调”,开始叫做“蒲团影”。

相传观音菩萨曾化成影戏艺人,从于蒲团之上警世启顽。所以影戏演出时,艺人端坐蒲团,以示肃敬,故名“蒲团影”,遂称“西派”。西派皮影逐渐受京剧影响,又吸收了东派精华进而突破了宣扬佛法的范围,编演了一些神话故事戏,丰富和发展了表演内容和艺术形式。

西派皮影艺人路广才之路德成继承父业,在北京西城演出。此后以路家为代表的北京西路皮影传承断。

嘉庆初年(1796-1800)白莲教起事,并妄称以纸人纸马涂以人血即活,指挥驱使,兵源不绝。御史妄秦,影戏班拥有纸人纸马,诬影戏艺人为“悬灯匪”。于是下令搜捕演员四散奔逃。其中著名艺人路广才逃回昌平躲避,饿死于山中。

1821年道光皇帝即位,白莲教案趋于平静,北京城内的影戏逐渐恢复。不久,河北滦州影进京,唱腔新颖,表演生动,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因其东来,又落户于东四牌楼一带,故称“东派”。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辛亥革命后,路家班第四代传人路宗有在西四牌楼北毛家湾成立德顺皮影社。他与京剧界人士往来甚密,遂将京剧唱腔吸收到影调中,别开生面。京剧名宿梅兰芳、尚小云常邀至家中演出,对其演唱的影调十分欣赏。

此外,京剧演员刘鸿声学艺期间,曾到德顺皮影社参加幕后伴唱(后台叫“钻筒子”),使北京皮影能演出京剧剧目,如《二进宫》等,形成独特的风格。

皮影戏除了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近代

过去表演皮影由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皮影就能演三四十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

不论在集市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嫁娶宴客,都少不了搭台表演皮影,有的还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