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想必大家都是从小看着《红楼梦》长大的,即使没看过这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会从小就耳濡目染。这本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黛玉葬花,那么“黛玉葬花”是什么意思呢,黛玉为什么又要葬花呢?黛玉葬花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黛玉葬花的二三事。
提起林黛玉,大家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起一个女子形象,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让所有人都对这一形象记忆深刻的是黛玉葬花这个片段,曹雪芹对于这一片段的描写把黛玉的性格和处境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她的葬花是否暗示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她的悲惨身世是否真的是落花能比喻的呢?
林黛玉这个比较传奇的女子最怜惜花,她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是最干净的,葬花之后她还写了葬花词,用那些落败的花比喻自己,《葬花吟》中消极颓废的情绪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这种情绪的烘托与描写是极其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的,所以黛玉葬花是对黛玉性情的描写。
她把自己比作了花,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是泥沼,她不甘泯灭,但是她偏偏除了顺从却又无能为力,怜花也就是在怜自己,她亲眼看着鲜花的落败,眼睁睁的看着鲜花慢慢凋零,这个过程就像是她在亲眼看着自己一步步毁灭的人生却又无能为力。
我们再来看,当时林黛玉进贾府是在丧母之后,然而在她进贾府不久之后又痛失父亲,自此以后,她在贾府是无依无靠的,寄人篱下受人冷落,她虽有贾母对她的疼爱,也有宝玉对她的照料,但就当时的封建礼教观念来讲,她是贾母的外孙,父母双亡,孤苦一人,受人冷落肯定是有的,再加上她悲观的性格,总觉风霜刀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啊。
林黛玉创作的《葬花吟》即为她感叹身世遭遇哀叹之代表作,也是曹雪芹为了凸显人物形象表现主人公人物形象的重要作品,但这篇作品并非一味哀伤悲凉,其中仍然有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此外,这首诗的重要价值则在于为读者提供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林黛玉像落花一样红颜薄命,宝玉爱而不得,两人终是有缘无分。在《葬花辞》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女儿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由此可见,黛玉内心对这所有事物的失望,以花代己,她葬花就是另一种的对自己的怜惜、对命运的不甘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渴望反抗的欲望。
再来说贾宝玉,他也是爱花的一种人,和黛玉将花埋入土中让花瓣和土壤融为一体的做法不同的是,他把落花扔到水里,让花瓣随波逐流直到慢慢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看不到它们为止。对比能看出来的是,宝玉仅仅是怜惜那些花,而黛玉是真的在怜花感叹自己,他们两个人虽是蓝颜、红颜知己,但是由于处境的差别以及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了他们也有不能理解彼此的地方。
林黛玉性格的转折点在林如海死后,林如海的死是真正导致林黛玉从此无依无靠的原因,因此她才会在贾府中收起了自己的锋芒,一个连退路和家都失去了的人还怎么在贾府里嚣张,还怎么带着一身傲骨生活。
小编认为,黛玉葬花,她埋葬的不仅仅是花,还有她对生活的希望,对光明的渴望。“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现在她埋葬这些花,别人都笑她痴傻,以后又会是谁来埋葬她呢?这两句话小编印象最深刻,她对未来的的迷茫、对如今处境的难过,小编看了都感觉难过。
小的时候看《红楼梦》,我们看的只是故事,可现在再回头读《红楼》,我们读的是人生,如今的我们能看出来林黛玉的迷茫与困惑,也能看出来是因为她的多疑所以导致了她和宝玉之间种种的误会,从一开始的可怜她变成讨厌,可是谁都忘了,当时的林黛玉只有十三四岁,我们十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健在,家庭美满,当然无法体会到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孩子的处境与感受,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