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哪吒的佛教溯源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53:54

佛教相传那吒是四大天王之中北方毗沙门多闻天王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

毗沙门天王有五子(一说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那咤之外,还有大太子最胜,二太子独健,母亲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属佛界豪门之家。

根据学者们考证最早佛经中没写哪吒只写那咤,更多出现唐代及此后与毗沙门有关的佛经,如唐代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说:“儿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阁(即天王)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尔时毗沙门孙哪吒,白佛言:我护持佛法。”

北凉时代翻译的《佛所行赞》中并无哪吒之名,文中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名字是那罗鸠婆。《佛所行赞·第一生品》中说:“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唐代及此后佛经中多称那吒为毗沙门天王之子或之孙。

《太平广记》卷九十二中则说:“宣律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子那咤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文化渊源

项套乾坤圈,臂缠混天绫,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出是谁了。对,他就是英雄少年哪吒。哪吒的形象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名著中“哪吒闹东海”的故事更是让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不过今人所熟知的哪吒形象多是由《封神演义》所载。那么这位可爱小英雄的形象和故事又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呢?

“哪吒”之名本作“那咤”,那咤是一个舶来神的名字,原是佛教之神。哪吒(不是那咤)一词最早出现道教书籍而非佛教,佛教中的是那咤,虽然道教哪吒原型是佛教那咤,但两者不是同一人,不能混搭在一起。在北凉以前我国尚无关于那咤的任何记载。如此说来,那咤进口当属北凉,经以后代文人的演义才形成如今人们所知形象。

唐代僧人大广智不空翻译的《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称那咤为毗沙门天王的三子。还有其它唐代佛经文献中出现关于那咤的记载,如“尔时那咤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那咤捧塔随天王”等,从这些佛经不甚详细的记载中可看出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唐代崇佛风气兴盛,佛教故事中的这位天王的小儿子事迹便广为传播,开始成为唐代笔记人物.如唐玄宗朝《开天传信记》里就记载宣律和尚路遇那咤的故事。这应是除佛经之外,唐人小说中记载那咤最早的事迹,但承袭之迹明显。

那咤来到中国后,道家在其原型基础上创作出另一个中国血统的道家神灵——哪吒。随着道教发扬光大哪吒也逐渐变迁为道教护法天神和闽台地区的地方神。值得一提哪吒是中华血统的中国神,而那咤却不是。

由于文人的演义,哪吒故事已趋近大众化完整化。明刻本《三教搜神大全》收有的哪吒太子条文,为哪吒写了一个较完整的传说:“本是玉皇大罗仙……因世间多魔鬼,玉帝命下凡……与龙王战杀九龙…手搭如来弓射死石记之子…遂割肉刻骨…世尊遂折荷菱……后降魔有功,玉帝封之为天帅领袖等”由此可见此故事已包含哪吒基本形象细节,但各方面不甚突出。

哪吒的传说引起明代文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取材典故于此,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节连缀起来,加以丰富而超现实的想象,塑造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哪吒形象,完成了哪吒故事的精彩演义。

其中以《西游记》《南游记》《封神演义》为突出。西游描写哪吒与孙悟空大战,可看出他手中的武器已基本齐全,而且还对“析骨肉还父母”作了更合理的解释,并且也交代李靖托塔的原由。至于封神再借鉴西游关于“红孩儿”的描写,将哪吒写成一个手持火尖枪的少年模样,这样就使哪吒形象最终形成。

本文标签 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