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1990年03月24日:王安逝世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1-28 08:16:00

王安(1920年2月7日-1990年3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昆山人,是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

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在哈佛大学获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1951年创办王安实验室(Wang Laboratories),后成为“电脑大王”。1986年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1986年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奖章,1988年荣登美国发明家名人堂。1990年3月24日,王安因食道癌在波士顿逝世。

公司兴衰

1920年,王安出生于上海,十六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并且在毕业后留校任教。还可以找到他那时的照片,略带羞涩,却眉宇昂扬。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王安赴哈佛大学求学,于1948年获得应用物理博士学位。也就是在那时,他对电子计算机的兴趣和天分开始凸显了出来。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王安并没有离开。他留在哈佛,和霍华德·艾肯一起设计制造“哈佛马克4型”计算机——艾肯的第一台全电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和当时其他类似的机器一样,使用磁鼓作为外存储器,但是主存储器的选择却煞费心思。水银延迟线速度慢,而威廉姆斯管还尚未投入使用。王安打算另辟蹊径,从磁存储入手。

1949年,王安申请了“脉冲传输控制装置”的专利。在专利文件中,他写道:“这种装置既可以做为开关,也可以做为存储装置。它不会受到机械部件的限制。它没有活动部件,能够达到很快的开关速度,而用于存储的话,性能也会超过其他存储设备。这种装置很适合用于在不同运算速度的机器之间传递数据。”

这项专利催生的磁芯存储器,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一直是计算机主存储器的首选,直到集成电路技术成熟,才将其赶下历史舞台。而在磁芯诞生之后不久的60年代初,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三位年轻人开发了一个争夺地盘的游戏,被视为现代计算机病毒的始祖。那个游戏,就叫做“磁芯大战”。

萨苏写过些我国早期研制计算机时的逸闻趣事,其中有一篇提到与赵静芳先生的对话。赵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存储器领域研发的专家之一,而她对当时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天“穿磁芯儿活”。

普遍而言,女性的确是比男性细心一些,所以在当时被归为机密的计算机研制项目中,也只能请这些女研究员们亲自动手制作磁芯。这些精细而又重复性极高的劳动,如果说为当年参与计算机研究项目的巾帼英雄们留下了些许心理阴影,似乎也并不为过;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磁芯发明者王安博士,自然不会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磁芯的原理并不复杂:电流会在导线周围产生磁场,可以用来为磁环赋以不同的磁场方向。用三根导线穿过一个芝麻大小的磁环,以两根导线寻址,第三根导线用来读出和写入数据,就可以实现1位的存储。如果要存储一个字节,需要8个磁环,而如果要达到1K的存储量,则需要8192个磁环才能实现。

虽然制造过程复杂,但是在当时,磁芯的确是最好的存储设备。1955年,王安将磁芯的专利卖给了IBM公司,把换回的50万美元投入到自己的王安实验室,并改名为王安公司。十年后,这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了一百万美元。王安公司缓慢起步了。

当时王安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计算器,但是随着集成电路的问世,王安意识到计算器市场即将面临一场大洗牌。他停止了所有计算器产品线,投入拥有更高附加值的文字处理市场,并且在1971年,以远超市场同类产品性能的1200型文字处理机震惊了世界。第二年推出的2200型文字处理机依然大获成功,以至于人们认为,WPS不应该是“文字处理系统”的缩写,而是“王安处理系统”的缩写。

王安公司把在文字处理领域的优势保持了许久。整个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前几年,都是王安公司的黄金时代。1983年,王安公司的营业额高达15亿美元,王安个人资产一度达到20亿美元之多,稳居全球华人首富之位。但是,PC的时代已经到来。

1985年起,王安公司第一次出现了亏损,之后一亏再亏。虽然几度努力,但是终于颓势难返。这时的计算机,早已不再是王安雄心勃勃开创一番事业时的样子,磁芯早已消失,老对手IBM发明的技术却开始发扬光大。想来,二十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躺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病床上的王安,怕也依然心有不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