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三仙归洞什么原理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36:10

三仙归洞是中国传统戏法,用一根筷子,两个碗,三个球,便可使三球在两碗之间来回的变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代表

说到三仙归洞不得不提一个人—王保和。王保和老师是使得三仙归洞这门戏法传承发扬的重要人物。

王保和成长于一个杂技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天桥摆摊卖艺,祖父王玉林还有一个“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名号,在北京天桥小有名气。6岁时,家境贫寒的王保和就跟着父亲到天桥卖艺,他辅助父亲的节目,表演一些基本功。1951年,长大后的王保和回到吴桥,自己拉班子演出;1958年,他加入了吴桥马戏杂技团,成了一名正式杂技演员,仍然做基本功表演。

喜欢王保和的观众都知道,他有两手绝活:“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这是他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经过了数十载地揣摩和苦练,终于发扬光大。但是,为了传承绝技,这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数都数不清。解放前,为了养家糊口,年仅6岁的王保和就跟着长辈学习“缩骨软功”。“那叫一个苦啊,每天就是‘狠练’。最苦的还不是练功的过程,是练功的环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冻多厚、天多热,都得在露天的地方练,后来落下了一个下雨阴天就浑身疼的毛病。”

“三仙归洞”是王保和在30多岁时才正式接触的,老师是他的父亲。“‘三仙归洞’的秘密全在我的手上,一个字,那就是‘快’。”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悟性,成就了王保合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鬼手神功”。

如今王保和已经67岁了,让他颇感欣慰的是,“三仙归洞”这手绝活已经有了传人。他的弟子很多,不过最得他真传的还是儿子王立刚。今年32岁的王立刚表演“三仙归洞”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父亲出门的时候,他就代替父亲入主“鬼手居”,为观众们表演。

“只是可惜了‘缩骨功’,没人能下得了我那样的辛苦,就要面临失传了。”王保和无奈地告诉记者,面临失传的还不止“缩骨功”,还有他的“三合一”式表演。所谓“三合一”,是王保和自创的表演方式,即:侯宝林的“口”,赵本山的“忽悠”,再加自己的手法。“在旧社会卖艺,讲究‘七分口,三分艺’,说话的技巧、和观众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我这口是几十年实打实练出来的,虽然我的弟子学到了‘三仙归洞’的本事,可还是差了火候。”

面临失传

三个海绵球、两只小碗、一根筷子,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样简单道具下所演绎出的变化多端。在香港为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表演被誉为“鬼手”,以及在中央电视台三台摄像机不同角度同时摄录再慢放的科技手段也未能破其玄机,足以验证王宝合无愧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称号。而王宝合却说,传承人并不是全套的照搬照抄,正是自已多年来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赋予“三仙归洞”新的内涵,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才受到人们一如既往的衷爱。

而“缩骨术”和“深喉纫针术”两大绝活面临失传。“缩骨术要用内力拉伸骨骼、尤其是肩膀附近的骨关节,最后人的身高增加,各个关节错位,从而缩小身体。”王宝和说,“这时人的内脏就要下移,以腾出更多的位置。要把宽腰带扎得紧紧的,不然,内脏真的下垂,人会受到伤害。”“‘深喉纫针术’更危险。”王宝合说,把银针“咽”到嗓子眼儿,通过腮来回运动,把针纫上。“我练了七年才练成。”

“有人把‘三仙归洞’这样的手艺看成一般的杂耍,我却不这样认为。”王宝合说,无论什么手艺,只要你练到一定的程度,达到一定的境界,都会成为一门艺术。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里,门框上贴有“玄妙神奇演绎小城春秋,眼疾手快变幻大千世界”对联的小院,亦被称为“鬼手居”。多年来,王宝合还到过国外很多地方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所得的赞誉不断。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