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

董卓为什么没有杀袁绍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9:37:26

汉宫大乱,董卓入主洛阳,结束了士族与宦官长期斗争。董卓掌权,也引发大量士族的不满,比如曾经支持何进的曹操与袁绍,他们俩人就坚决反对董卓干政,可是反对归反对,毕竟俩人实力太弱,没办法与董卓抗衡,自然也干涉不了董卓废立皇帝的事情。

就在董卓迎皇帝回宫不久,原本的皇帝被废掉,汉献帝被扶持上位,这件事彻底触怒了袁绍,他公然在堂上与董卓对喷,董卓甚至都威胁要杀他,可袁绍丝毫不怵他,在堂上与董卓闹翻之后立即离开了洛阳。

袁绍出走是董卓的一大败笔,给自己培养了大患,袁绍随后组织起大军讨伐董卓,这也标志着汉末群雄纷争正式开始。

董卓这个人不是个善茬,他与手下的西凉军异常悍勇,但也非常残暴,他们在洛阳等地胡作非为,董卓更是随后就杀掉了所有在洛阳的袁氏族人,他们俩人算是结下了世仇。

董卓这么残暴的性格,居然一开始没有杀掉袁绍,即便是袁绍离开洛阳,他也打消了要通缉袁绍的念头,反而给袁绍加官进爵,给他外放了一个美差。这么做实在是有些奇怪。在董卓刚刚入主洛阳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些什么?让他不敢动袁绍一根汗毛?

袁氏的力量

袁绍成为汉末最强大的军阀,他还真不是光靠着自己的能力,他背后的袁氏家族,可以说是汉末的第一望族,这点董卓当初想抓袁绍的时候,就有人给他提出来了,《三国志》就记载: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

汝南袁氏是东汉时期崛起的望族,所谓的士族,是以儒经易学为主,研习这些东西代代相传。汉朝以察举制为主选官,更是确定了儒家的地位,春秋战国所残留下来的旧贵族渐渐消亡,而新贵族就是这些以易经传家的士族。

天下做官的人,大部分都是儒学门人,袁氏家族在东汉时期人才辈出,代代都有人能做到高位。到了汉末,他们家族中像袁隗、袁逢兄弟俩人同为三公。在士族的党群中,袁氏无疑是领袖,袁家最厉害的还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两汉是非常注重人情关系的,察举制中那个负责推荐你的官员,地位可能比父母还要高,袁氏在朝中有着极大的政治能量,他们可以推荐大小官员在各地任职。

汉末朝廷控制力越来越弱,各地官员基本就把自己的长官当做是主公。袁氏在海内的威望很高,袁绍因为家族的缘故,所结交的人都是当世的人杰。等袁绍起兵之后,他们家族的影响就开始显露出来,韩馥这些地方高官,都是他们家的旧员,几乎都选择了支持投奔袁绍,他的势力就能快速发展起来。

董卓是边陲地区出身的人,他虽然是靠着军功起家,但他对这些士族是非常忌惮的,不敢随意与袁氏翻脸。他对袁绍的处理明显是在拉拢袁氏,袁绍出去就被任命为渤海太守,还顺利封侯,渤海郡可是冀州的好地方,在这里做太守实在很舒服,渤海一郡人口就超过100万。

袁绍后来也是靠着这里起家的,他原本并非是家族的嫡子,虽然被过继给了叔父,还受到袁隗等家主的喜爱,但他还不能得到家族的全力支持,弟弟袁术号召力同样很大。可袁绍还有一个大的优势,那就是他诛灭宦官,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他公开与董卓决裂,维护了汉室正统,这些都让袁绍获得大量威望,从他离京这一刻开始,他就已经是袁氏家族实际的领袖了。

董卓的野心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董卓都有着一个巨大的误解,董卓确实是残暴不仁的家伙,但他一开始还真不是这样的人。董卓残杀了袁氏家族,也是在袁绍等人起兵之后,一开始董卓入主洛阳,他的实力还没有那么强大,可他见到何进被杀,自己就有了别的想法。

董卓兼并了何进、丁原等人的部队,基本掌握了洛阳的军力,然而董卓在朝中没有威望,他更不是关东士族出身的人,反而是深受士族鄙夷的西凉蛮子。

他并不是一个傻子,明白自己入京之后,要想掌权就必须要得到士族的支持,所以董卓最初是积极讨好,甚至到了跪舔士族的地步。

比如他率先为党锢之祸受害的士族平反,随他入京的这些手下一个都没有被他提拔,反而是朝中各个士族官员获得提拔,像袁绍这种外放到地方担任美差的人也有不少。更有甚者,董卓废立皇帝都是得到朝中士族认可的,袁隗就与他合作,还是袁隗亲自把皇帝给扶下去的。

董卓试图掌握朝中大权,他不断结好士族,这样才能让他赢得更大的权势。后来董卓残杀士族,是因为他实在不能忍受这些人一面接受他的封官,一面又起兵来讨伐他,他与士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可袁绍与他闹翻的时候,正好是董卓需要得到士族支持的时期,此时的董卓不可能对袁氏下手,那可是他重点巴结的对象,关东士族的领袖。

而且杀掉袁绍,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当时袁氏的老大是袁隗,此人都已经同意他废立的举动,等于袁氏已经站在自己这边,一个袁绍站出来反对也代表不了什么,他对董卓已经不构成威胁了。

名望为重

董卓非常清楚,自己外藩入京,已经引发天下人的猜忌,现在天下人都看着董卓的举动,看看他是不是那个能安定汉室的人。董卓肯定要考虑自己的名望,他试图打造一个好的形象,这样才能继续拉拢人心。

董卓起家是靠着在西部的战争,他在朝中德行不够,而汉末关东关西两个地区对立严重,西部士人经常受到歧视,董卓也希望能改变这个形象。他杀掉袁绍,比他放走袁绍损失要更大。而且袁绍这么做,也是与董卓之间演了一出戏,袁绍肯定是不满董卓干政,但袁绍是留有余地的演戏。

演义里面袁绍表现得更刚,直接就抽出刀威胁董卓,还放言“我剑未尝不利。”要真是这样,袁绍肯定就会被董卓杀掉了,实际上袁绍只是站出来反对董卓废立,他公开顶撞董卓,《后汉书》写道: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

袁绍的态度就显得有些微妙,他虽然顶撞董卓,但他离开的时候还作揖。因此他并没有与董卓闹得太僵,只是自己与董卓不和离开洛阳。袁绍这么做明显就是投机,董卓入京他有极大的责任,他诛杀了全部宦官,希望能借机掌握大权,代替何进的位置。

可他没想到,董卓突然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其实袁绍最初还是有机会夺权的,董卓进来带的兵马并不多,京师还有可用的兵马。袁绍就展现出他性格缺陷的一面,他太过犹豫,拒绝了鲍信的提议,放弃了整军反击的机会,等他再想反击,董卓已经掌握京师兵马。

袁绍见自己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心里当然不平衡,他与董卓的对立,就是利益分赃不均。袁绍当堂表态与董卓划清界限,他却是自己离开,没有劝其他袁氏族人离开,可见袁绍就是为了演戏,为自己赢得声望,他难道不知道这么做的结果吗?

后来他更是不顾袁家的安危起兵,袁绍是有野心的人,只是他一开始没有表露出来,也没有掌军与董卓交战,董卓就低估了袁绍的野心。实际上袁绍公然出走,为自己赢得名望,董卓却认为袁绍再怎么无礼,他的家人很多都在自己的手上,袁绍出去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谁能想到袁绍居然敢主动起兵,他坑死了自己一族,却为自己赢得了打天下的资本,他之前的表演赢得天下人的称赞,他们家族大部分都死在董卓手里,更是为袁绍赚足了同情分。《后汉书》写道: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董卓希望展现自己笼络士族的一面,袁绍却需要展现他不畏强权的一面,他们俩在堂上虽然没有提前商量,但却都通过默契的表演,为自己赢得了名望。董卓与西凉军并不能真正掌握朝政,因此他们需要向士族示好,拉拢袁氏就是一个重要手段。董卓此人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头脑,但他缺乏识人之术,没有看出来袁绍,曹操这些人的野心。

当然,董卓的问题不是杀一个袁绍就能解决的,他废立皇帝后,几乎所有自己任命的官员都开始反对自己的做法,说到底西凉地区的人来负责朝政,是无法得到士族的认可。董卓一直希望能改变这种局面,为此他放出了不少祸害,也给自己的失败埋下伏笔,可地域歧视在那个年代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即便他杀了一个袁绍,也会有千千万万与袁绍一样的人出来反对他。

本文标签 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