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的生平简介
杨国忠(?—756年7月15日),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代宰相、权臣。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番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
早年经历
杨国忠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受到亲族的鄙视,三十岁时前往西川从军。他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被授为新都县尉。任期满后,杨国忠更加贫困,只得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后又担任扶风县尉。
天宝四年(745年),杨国忠的从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她的三位姐姐也日益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欲结交杨家,以为援助。鲜于仲通却推荐杨国忠。章仇兼琼见杨国忠身材高大,便征辟其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并馈赠价值百万的蜀地财货。
到长安后,杨钊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钊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钊引见给玄宗,玄宗任他为金吾兵曹参军。从此,杨钊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
深得帝宠
杨钊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则千方百计巴结权臣。
不久,杨钊便担任了监察御史,很快又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15余职,成为朝廷的重臣。
天宝七载(748年),玄宗赐杨钊紫金鱼袋,兼太府卿,因贵妃的缘故,从此,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
天宝九载(750年)十月,杨钊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出行时,杨国忠还持剑南节度使的旌节(皇帝授予特使的权力象征)在前面耀武扬威。
接任宰相
杨国忠在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时,杨国忠等人充当党羽,并积极参与其活动。他们在京师另设立推院,屡兴大狱,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由于杨国忠恃宠敢言,所以每次总是由他首先发难。杨国忠与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结愈深。
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为对待王鉷的问题上。因王氏的宠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为了牵制杨国忠,李林甫则极力提拔王氏;当杨国忠陷害王氏时,李林甫又竭力为其开脱罪责。由于杨国忠做了手脚,玄宗便开始疏远李林甫。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杨国忠,除了取悦于杨贵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同时为取代已经衰老了的李林甫做准备。终于在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玄宗派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余职。
祸乱朝政
杨国忠执政期间,两次发动了征南诏的战争,由于杨国忠使用无能的将领征南诏,以及士兵深入南诏水土不服遭遇瘴疠,而先后失败。
天宝十载(751年),鲜于仲通率军攻打南诏,遭遇失败。南诏投靠吐蕃。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鲜于仲通征南诏时只用了剑南的军队,还没有从外敌调兵。根据《资治通鉴》《新唐书》记载,在征南诏之前,唐朝在剑南只有三万军队。而且还要留兵驻守。鲜于仲通用的军队远少于3万人,损失也远少于3万人。却被写史的人夸大成了损失六万人。
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下令从两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征南诏。人们听说云南多瘴疠、在交战之前就会因为瘴疠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没人愿意应募。杨国忠就派御史捕人强制送到军所。早在征南诏之前,唐朝的精锐部队、精兵猛将早就集中在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这些地方,而剑南没有唐朝精锐部队,两京及河南北无武备,几乎没有军队。在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从两京及河南北征募的是一些缺乏战斗力的平民组成军队,由李宓率领去征南诏。
李宓率领唐军征南诏,到达南诏首都太和城外。南诏闭壁不战。李宓军队粮尽,士兵水土不服,士兵因为瘴疠与饥饿而死的达到了十分之七八,李宓率军返回途中被南诏追击,李宓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此战唐朝的损失也被严重夸大。李宓征南诏只有一次。
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记载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但是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并且严重夸大了唐朝损失的人数,将损失人数夸大为七万、十万等多种说法。甚至把鲜于仲通与李宓的损失加起来并且夸大到接近二十万人,但是实际唐朝损失人数远少于此数。
杨国忠专权误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动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士卒暴尸边境,而且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灾难,唐军深入南诏,并且给南诏造成很大破坏,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文部选官不论贤不贤,年头多的就留下来,按照资历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惯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书,选官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办理,规定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才能完成。杨国忠却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当全部结束之后,杨国忠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经过门下省了。”于是,选官大权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人垄断。从此门下省不再复查选官,侍郎仅仅负责试判,致使选官质量下降。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杨国忠迎合和满足了一些人的权欲,因而颇得众誉。为此,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以后,扶风太守房(王官)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讨伐杨国忠。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但是,杨国忠的发迹要比安禄山晚得多。当杨国忠尚未担任高官要职时,安禄山早在天宝元年(742年)正月就升任平卢节度使,以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稍后又兼河东节度使。天宝九载(750年)又封为东平郡王。杨国忠虽有外戚关系,但迟至天宝七载(748年)始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等职。
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不放在眼里。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可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任安禄山为左仆射。
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兵变族诛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决定逃往四川避难。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并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
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上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杨国忠大骂众人想要相仿安禄山造反,士兵回答说:“国贼就是你,还说什么别人?!”此时,禁军骑兵张小敬上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一说是张小敬当场将杨国忠射死,斩首分尸)。接着,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国忠的大儿子大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以及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也一并被杀。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杨晞以及沈国夫人逃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裴柔在竹林中让虢国夫人用剑刺死自己。虢国夫人然后自刎,但没有死,被县吏押回狱中,后血凝至喉而死。
马嵬驿之变,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士兵哗变,实质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的一场争权斗争。太子李亨自天宝五载(746年)遭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打击后,极为孤立;杨国忠任宰相后,又连遭倾轧;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让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于杨国忠及其姐妹的反对而未成事实;后又弃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杨国忠势力的控制下就更无出头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谋,借机除掉了杨国忠。
-
上一篇: 李林甫生平简介
-
下一篇: 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有什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