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孤忠铁骨真公子
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汉人,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人方学渐之曾孙,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
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使得他个人的际遇也十分坎坷。
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又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深刻的烙印。晚年从顺治九年(1652年)北归,到康熙十年(1671年)六十一岁时,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
这时期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在对现实失望后,放弃了少年时的经世抱负,出家后,虽然看似逍遥法外,但仍不忘救世,讲学宏道,交朋纳友。因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方以智文武双全,好友陈子龙评价说,方以智“六龄知文史,八岁游京师,十二工书法,隶草腾龙螭,十五通剑术,十八观玄仪,旁及易象数,无理不可欺。”他是个剑术高手,日后创办天地会,亦在情理之中。但“文武双全”远不能概括方以智的才学,《清史稿·方以智传》中这么写道:“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他是安徽桐城人,与其他三公子一样,均出身名门望族。方氏是桐城地区这一时期主要的世族。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对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祖父方大镇曾任大理寺左少卿,也是个大学问家,著作等身。外祖父吴应宾,精通释儒。父亲方孔炤,官至三品,通医学、地理、军事,并且较早地接触西学,主张研习经世致用的知识。
这样的家族,对方以智影响至深。家里给他找的老师,也都是名流,除了醇儒,还有像傅海峰这样的名医。
方以智从小苦读诗书,随父宦游时,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值得一提的是,明末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方孔炤就是著名的易学家),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他跟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都有很深的交往,学习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拥有远超他那个时代同龄人的科学素养与世界观。
他的科学著作《物理小识》辑录了各种学科的大量知识,涉及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他认为光不走直线,光在传播过程总要向几何光学的阴影范围内侵入,使有光区扩大,阴影区缩小,由此提出“光肥影瘦”现象,为此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光肥影瘦”,与今天所说的衍射现象很类似,而且与西方科学家发现衍射现象在时间上大体相当。
在声学方面,他对声音的产生、传播、隔音、共振等都进行了研究。他关于炼焦和焦炭作用的记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炼炭和用炭的最早文字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
《四库全书总目》称《物理小识》“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物理小识》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评价为“牛顿之前、中国可以自豪”的关于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著作。
后人评价,方以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其实,他还是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甚至,他还能称得上是医学家——他撰有多种医学著作,通过传教士的交往,还了解了西医之解剖学,并撰文介绍给国人。愤而离开南明小朝廷后,浪迹天涯,一度以卖药为生。
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发卒于舟中。1972年当代美国华裔学者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认为方以智行至惶恐滩头,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江殉国。
学者罗炽所著《方以智评传》一书,称方以智为明末清初中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熟悉他的网友则风趣地说:他是陈近南与王重阳的重合体——《鹿鼎记》中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射雕英雄传》中抗金失败后愤而隐居开宗立派的王重阳,方以智合二为一。
-
上一篇: 宋应星:中国的狄德罗
-
下一篇: 制镜大师孙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