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送无可上人
  •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参考资料: 1、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
  • 译文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注释
    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参考资料: 1、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
  •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参考资料: 1、张宏生,章利国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诗偈、书画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第1版:第83页 2、张学文评著.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长征出版社,2007.1:第167页 3、马承五主编.唐宋名家诗词笺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4:第198-199页
  •   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此诗赠别。

    参考资料: 1、曹余章主编.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06 第1版:第254页
唐代的其他诗人
  • 长孙正隐 长孙正隐 长孙正隐,高宗时人。诗二首。查看更多长孙正隐的诗文
  • 蔡京 蔡京 蔡京,初为僧。令狐楚镇滑台,劝之学。后以进士举上第,官御史,谪澧州刺史,迁抚州。诗三首。查看更多蔡京的诗文
  • 崔仲容 崔仲容 崔仲容,女诗人。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8,其中3首诗出《又玄集》卷下、《才调集》卷一〇,残句皆出《吟窗杂录》卷三〇。事迹见《又玄集》卷下。查看更多崔仲容的诗文
  • 郑洪业 郑洪业 郑洪业,年里、生平俱不详。唐懿宗咸通八年(867)丁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同榜有皮日休、韦昭度等人。考官:礼部侍郎郑愚。查看更多郑洪业的诗文
  • 李虞 李虞 李虞[唐]绅族子。自拾遗为河南曹。文学知名,能精学书,著名当时。作品收录《旧唐书·李绅传》、《书史会要》。查看更多李虞的诗文
  • 羊昭业 羊昭业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中前后在世。登进士第。大顺中,(公元八九一年)尝预修国史。昭业著有文集十五卷,《全唐诗》传于世。查看更多羊昭业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