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
    凭栏渐觉春光暝,怅望碧天帆去尽。满堤芳草不成归,斜日画桥烟水冷。
    参考资料: 1、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下)》:中国书店,2011.06:第685-686页 2、高阳里评注.《花笺春心:婉约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424页 3、潘天宁辑注译析.《千家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3:第316-317页 4、弓保安著.《清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388-389页
  • 译文
    空寂的园里几天不见春的音信,令人悲伤的春寒还没楼停。柳树边下着如丝的冷雨,使燕子归来得很迟,花旁的小楼上,静静地垂着帘影。
    凭依栏杆渐觉已到黄昏,我帐然地举目远望,只见碧空下消逝了帆影。芳草长满了长堤,我却伤归不成;只见夕阳斜照画桥,烟雾笼罩水面一片凄冷。

    注释
    玉楼春:词牌名,亦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
    空园:荒园,闲弃的庭院。芳信:春天的信息。芳,泛指花草。
    恻恻:本是悲伤的样子。这里指独自伤神。残寒:这里指春寒。定:止,停。
    丝雨:如丝般的细雨。迟:缓,慢。
    花外:花丛畔。帘影:这里指人在窗前被竹帘所隔的身影。
    凭阑,亦作“凭栏”,倚着栏杆。暝:日暮,傍晚。
    怅望碧天帆去尽:化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意。
    满堤芳草不成归: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堤(dī),同“堤”,岸堤。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参考资料: 1、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下)》:中国书店,2011.06:第685-686页 2、高阳里评注.《花笺春心:婉约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424页 3、潘天宁辑注译析.《千家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3:第316-317页 4、弓保安著.《清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388-389页
  •   作者吴翌凤长年在外为人作幕客,或以教书为生,老归乡里(江苏吴县),以著书奉母度日。这首词是归乡前抒发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1、潘天宁辑注译析.《千家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3:第316-317页
  •   该词是一首写伤春、思归的作品。词中蕴含着无限伤感,流露开作者满腹辛酸,这与词人仕途乖蹇,长期流落异乡是分不开的。

      全词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春日景物的描绘之中。开篇二句,写初春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雨寒犹未定。”严冬刚过,园中花草尚无萌发的动静,所以说“无芳信”。第二句是写作者的感受,“恻恻”是悲痛之意,“雨寒犹未定”是悲痛的缘由,“犹”字隐隐显露开词人盼春心切,对眼前的时令气候厌倦不满之意。“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但是,柳树吐丝、春雨蒙蒙、燕子归迟等等都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此时词人应该心情舒畅了,但事实又不是那样,“帘影静”的一个“静”字,说明那深居楼中的人并无心欣赏春景春色,帘影不动,气氛显的格外沉闷寂静,含蓄地道开楼中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忧心忡忡,似乎有难言的苦衷。

      下片写暮春景色,在景物描写中表现开词人心绪不佳的原因。“凭阑渐觉春光暝,怅望碧天帆去尽。”这二句写动作、感觉,情在其中。凭栏眺望,惆怅的情绪涌上心头,春光流逝,孤帆远去,更触动了词人的心思,“满堤芳草不成归”,已是绿草如茵的深春,久居异乡,不能“成归”,这句与前句“怅望”相承,与首联“恻恻”相呼应,道开了词人“伤春”的原因,就是“思归”。尾句“斜日画桥烟水冷”,勾勒了一幅清淡孤冷的画面,与“满堤芳草”映衬,进一步烘托词人因“思归”而苦恼万分的悲凉心绪。

    参考资料: 1、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下)》:中国书店,2011.06:第685-686页 2、贺新辉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888页
清代的其他诗人
  • 屈复 屈复 屈复(1668~1745)清代诗人。初名北雄,后改复,字见心,号晦翁,晚号逋翁、金粟老人,世称“关西夫子”。蒲城(今属陕西)县罕井镇人,后迁县城北关。19岁时童子试第一名。不久出游晋、豫、苏、浙各地,又历经闽、粤等处,并四至京师。乾隆元年(1736)曾被举博学鸿词科,不肯应试。72岁时尚在北京蒲城会馆撰书,终生未归故乡。著有《弱水集》等。查看更多屈复的诗文
  • 彭孙遹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查看更多彭孙遹的诗文
  • 赵翼 赵翼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查看更多赵翼的诗文
  • 郑燮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查看更多郑燮的诗文
  •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查看更多曹雪芹的诗文
  • 陈去病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吴江同里人。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查看更多陈去病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