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  夏商周历史

东周建都城洛阳了吗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1-21 11:16:00

西周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因王位继承权问题引起申侯、犬戎等反叛,都城镐京被攻破,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后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其实,在西周时期,周王朝为控制东方,已经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作为陪都,称成周、洛邑。

洛阳东周城遗址为东周时代都城遗址。史称王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洛两河的交汇处。史书记载自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止,以王城为国都凡十二世,周敬王时因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成周,至周赧王又迁回王城。洛阳东周城兴建的年代不晚于东周初年,西汉以后逐渐荒废,至随末平毁。1954~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察发掘。

洛阳东周王城由四面土城墙组成,城址整体形状为矩形。其北城墙西起涧河东岸、东干沟村北的土冢(这是王城的西北角),向东呈直线沿78°31′的方向至中储公司801仓库西围墙内(东距隋唐洛阳城西城墙约200米),全长2890米,宽8~10米。

东城墙北起北墙的东端,向南沿174°方向至洛阳市二十七中学后逐渐消失,残长1800米,宽5米左右;西城墙北起北城墙的西端,向南沿涧河东岸至王城公园西折,跨过涧河至七里河村北,再曲折南行至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南院南围墙内折向东止,全线曲折多变,呈阶梯形,墙宽5米左右。

南城墙西起西城墙南端,向东呈直线沿89°方向至洛河北岸消失,残长800余米,宽14米左右。在北墙之外发现东西向渠道一条,深5米左右,估计应为当时的护城壕;在东墙的东侧唐宫路一带,亦发现南北向渠道,可能也是护城壕。

文献中《左传》提到圉门为正南门,乾祭门为正北门;《春秋大事表》说鼎门为正东门;《玉海·宫解》说:“王城面有三门,凡十二门”;《考工记·匠人》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在洛阳东周王城的四面城墙中,并未发现城门遗迹,可能已遭晚期破坏或考古工作尚未到位。

洛阳东周王城遗址中部被汉河南县城叠压。城址北部集中分布有制陶、制骨和铸铜作坊遗址,其中制陶遗址面积较大,分布较为集中,发现有窑址、房屋、水井及大量陶器残片和制陶工具。

宫殿区

在洛阳东周王城内的西南隅、涧河入洛河处的瞿家屯村东北一带,发现两组南北毗邻的大型建筑群基址。近几年(至2010年),在这片区域又发现三处大型夯土基址。《国语·周语》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指示周王宫大致的位置。而考古发现的这几处大片夯土基址所处的位置,与文献所记王宫的位置相接近。这几处夯土建筑基址所在的洛阳东周王城西南部高地当为王城的宫殿区。

洛阳东周王城战国时期宫城的分布范围大致北起今行署路南一线,南至瞿家屯村洛阳东周王城西南城墙一带,东起王城大道以西、洛阳东周王城仓窖区东侧的河道,西至古涧河。春秋时期的宫城所在区域与战国时期的略同,惟南部南延至洛河。

春秋时期的夯土建筑规模较战国时期要大,宫城内均分布的是宫殿建筑,战国时期宫殿建筑规模收缩,宫城内西部为宫殿建筑,东部则为仓窖区。宫城外有以自然河道和人工壕沟构成的城壕,城壕内建有宫城城垣,宫城内又以夯土围墙将宫城分隔为功能不同的小单元,如瞿家屯东北发现的春秋早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用围墙分隔出的封闭单元,再如战国时期宫殿区和仓窖区的分隔等均是此种情况。

宫殿区以主殿堂为中心左右对称,院落内又分成许多相对独立呈四合院性质的小单元,也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

本文标签 洛阳文化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