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  隋唐历史

李白的桀骜不驯影响了仕途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3 23:42:10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谪仙之称,出口成文,斗酒更是诗百篇,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奇才。然而,在崇尚诗文的盛唐,他的仕途却并不如意。究其根由,可以说,与他的性格存在着莫大的关系。

李白的诗瑰丽雄伟、豪迈奔放,而他的个性亦是如此,桀骜不驯、放荡不羁。这或许是才子文人的通病,但桀骜如他者却屈指可数。这种性格或许能够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但对于他的仕途则绝没好处。

李白到长安考进士的时候,认识了诗人贺知章,并结成亲密好友,李白就住在贺知章家里。当时贺知章正任翰林学士,他对李白说:“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杨贵妃的哥哥,太师杨国忠,监试官是太尉高力士。他们都是贪财的人,而且在长安考生行贿主考官、监试官都是平常事,你没有金银买通他,就是有冲天的学问,他们也不会录取你的。

好在我与他们都还熟识,等我写一封信送去,也许他们看在我的面子上,会关照一二。”杨国忠和高力士收到信后,商量说:“贺知章一定是受了李白的金银,却只是写了封信来我们这里白讨人情,真是不懂规矩。到考试那天见到李白的卷子,当时就批落。”

考试那天,李白才思敏捷,第一个交了卷。见是李白的卷子,杨国忠当场大笔一挥,将卷子涂抹了,说:“这样的文章也敢来考试?只配给我磨墨。”高力士接着骂道:“磨墨也不配,只好与我脱靴。”

李白受了侮辱,气极而回,对贺知章说一定要找机会把这个侮辱还回去。

后来,有一天,渤海国使臣带着国书来到唐朝,玄宗便命贺知章陪同接待。当使臣递上国书时,玄宗让贺知章开读,谁知道那国书上的文字贺知章一个也不认识,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向玄宗奏明了情况。玄宗又让杨国忠来读,可是杨国忠也不认识,又叫满朝文武都来辨认,结果没有一个人认得。玄宗大怒,喝斥道:“堂堂天朝,济济文武,居然没有一个人能替朕分忧!这国书都不认得,如何回答?回答不出,必会遭渤海国耻笑,他们会以为我大唐没有能人,必定兴兵来犯。九日之内,你们若找不到人来识得渤海国国书,一律问罪!”

贺知章回到家里闷闷不乐,李白问是何事,他便将此事说了。李白微微一笑,说:“那渤海国文我倒识得,也没什么难懂的。”贺知章听了又惊又喜,第二天便向玄宗奏道:“臣结识一位秀才,叫李白,他才气过人,博学多能,要辨识渤海国书,非他不可。”玄宗当即派人带着沼书去找李白,李白对使者说:“我是个普通百姓,无才无识。朝廷中有许多文武官员,辨识勸海国书,当然是这些大臣的职责。何必找我这个山野之人呢?我不敢奉诏,怕得罪了朝中权贵。”使者回报玄宗,玄宗便赐李白进士及第,穿紫袍金带。

到了朝堂上,李白说:“臣才疏学浅,卷子被杨太师批落,高太尉又将臣推出门去,臣是一个不入选的秀才,不能称试官的意,又怎能称皇上的意?渤海国书,何不让太师、太尉宣读?”玄宗说:“我自了解先

生,先生不必推辞了。”便命人把渤海国书拿给李白看,李白当即翻译出来。

原来渤海国想让唐朝割让三十六城,若不然便要起兵相犯。玄宗和大臣们听了都吃了一惊,李白说:“陛下无须忧虑,明日可宣渤海国使臣入朝,臣当面写封回书,也一样用渤海文字。信中恩威并重,让他们不敢兴兵进犯就是了。”玄宗当日便加封李白为翰林学士,又设酒宴,结果李白大醉,玄宗便让人把他扶到侧殿床上安寝。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玄宗见李白还有些醉眼蒙咙,便叫御厨做了醒酒汤来。汤端上来的时候热气腾腾,玄宗怕太烫,就亲手拿起一双象牙筷,在碗中调了一会儿,然后赐给李白醒酒。满朝文武见李白居然受此优宠,都很吃惊,有些心胸狭窄的便不由得暗暗嫉妒。

使者来后,李白用渤海国语高声朗读国书,使者听他读得音调铿锵,一字不差,便先吃了一惊。接着玄宗命人在自己的御座旁设一张七宝床,又叫内侍取来白玉砚、兔毫笔、龙香墨、五色金花笺,让李白坐在旁边的锦墩上草写诏书。

李白说:“臣的靴子不干净,恐踩脏了席子,望皇上开恩,允许臣脱掉靴子。”玄宗准奏,让一个内侍去给他脱靴。李白说:“皇上恕罪,臣见杨太师和高太尉站在前边,神气不旺,请陛下命杨太师给臣磨墨捧砚,高太尉给臣脱靴系袜,臣这才能精神旺盛,提笔写诏书。”玄宗正在用人之际,便下旨准奏。杨国忠和髙力士只得上前给李白磨墨脱靴,心中把李白恨得咬牙切齿。

李白心中快意非常,挥笔疾书,很快就把诏书写完了,用的果然是渤海国文字。诏书中先讲了大唐兵威将勇,国力强盛,接着讲了四邻各国如何送礼纳贡,臣服大唐,最后告诫渤海国王事要三思,不要冒险,自取灭亡。

使者私下里问贺知章:“读写诏书的人是谁?竟然能让太师磨墨,太尉脱靴?”贺知章说:“他是李白李学士,乃是天上谪仙,偶来人世走上一遭,太师、太尉只是人间高官,又怎么能比得上他呢?”使者回国后把所见所闻,及大唐有神仙相助的事说了一遍,国王又见诏书里写的唐朝国力强盛,也就不敢发兵侵扰,从此臣服。

李白立了大功,玄宗又是个爱才之人,便把他留在宫里,常常诗酒相伴。

杨贵妃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深得玄宗的宠爱。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三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诗歌是李白的强项,按说这对他是个难得的机会,可问题就出在李白眼里只有唐玄宗、杨贵妃这些大人物。他在书写给渤海国的沼书时要杨国忠亲自为他磨墨,还命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太监的地位是卑贱的,但得宠的太监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为耻,对李白怀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写得很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檻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代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描写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样。杨玉环十分喜欢,常常独自吟诵。李白在诗中提到了赵飞燕。这在李白,绝不存在丝毫讽刺的意思,他只是就赵飞燕的美丽与得宠同杨玉环相比较。然而比喻之物与被比喻之物不可能是全部特征的相合。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报复的契机。

一天,高力士又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吻问道:“我本来以为您会因为这几首诗把李白恨入骨髓,没想到您竟喜欢到如此地步。”杨贵妃听后吃了一惊,不解地问道:“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高力士说:“难道您没注意?他把您比作赵飞燕。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怎么能同娘娘您相提并论。他这是把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淫贱啊!”

在当时,杨玉环已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显要,声势显赫。她唯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她绝不希望被人看作像赵飞燕那样淫贱,更害怕落得她那样的下场。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软弱处下了刀子。他轻而易举地便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连接起来,一下子使赞美的诗篇成了讥嘲的证据,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后来,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杨玉环阻止了。髙力士靠此手段,达到了报复脱靴之辱的目的。一次小报告,葬送了诗人的前程。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率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能再度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757)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得更觉忧伤。

乾元二年(759),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罪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贬谪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

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761),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762),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诗文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61岁。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说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说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说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0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说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都和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河的一生。


下一节:李商隐一生注定没有完美的爱情

返回大全页阅读更多人物传记>>古代才子佳人奇士事迹全解读

本文标签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