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战术是什么战术
麻雀战是抗日游击战的一种作战形式。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几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游击战战法叫“麻雀战”。
由来
1937年11月26日,日军步兵500人和1个骑兵连向山西长治县附近的范村进犯。八路军第129师第771团以一个连的兵力,分散埋伏在10多里长的山地、道路附近,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聚时散地打击敌人,经过几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近百人,击毁军车1辆。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风趣地说:“不要小看这个‘麻雀战’,有时一只‘麻雀’也会闹得敌人团团转哩”。
1938年7月7日,刘伯承在《129师抗战一周年战术报告》中,专门提到范村战斗,称之为“发明了打麻雀仗”,从此产生了“麻雀战”这个名称。后来我各地游击队和民兵经常出没于敌人行军纵队的四周,把兵力零星散布得很开,利用良好的隐蔽,不断向敌人射击,打得敌人防不胜防、惶惶不可终日。
简介
麻雀战,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那样,东一枪、西一枪,出敌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敌人,一阵猛打。
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香;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
手段
麻雀战有三种手段:
一是袭击,打击驻守之敌,民兵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摸清敌人的各种情况,抓住敌人的活动规律,乘敌不备,突然袭击。
二是伏击,在敌人必经之路,设下伏兵,拦头斩腰打尾巴;几个人引敌人入套,用排枪、地雷大量杀伤敌人。
三是阻击,采取分散隐蔽,瞅准时机,用冷枪杀伤敌人。民兵用这种方法,常常使敌人遭受伤亡,却不知道子弹是从哪里飞来的。对于离队、掉队的单个敌人或者少量敌人,以及敌人据点周围的哨兵、警卫等,更是民兵开展麻雀战捕捉和射杀的对象。
实战应用
抗日战争中,根据地的民兵经常用这种战法打击敌人。麻雀战主要在山区实行。山区地势复杂、道路崎岖,根据地军民熟悉当地情况。当日、伪军进入根据地后,他们像麻雀一样满天飞翔,时聚时散,到处打击敌人,而日、伪军则因人地生疏,只能在大道上盘旋挨打,对他们无可奈何。
麻雀
麻雀(Passer):是文鸟科麻雀属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除树麻雀外,雌雄均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