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是否计划围园杀后
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又称戊戌变法。在这个时期,清政府曾攻击康有为等维新派企图围攻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并将此作为他们“大逆不道”的罪状。
究竟康有为有没有这个图谋,一直是个谜。
从政变中脱逃的康有为对此一直矢口否认。然而,有不少资料都显示,康有为等确曾图谋围攻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
戊戌政变时,清廷就以康有为犯有“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之罪,通缉追捕他。袁世凯《戊戌日记》说,维新志士谭嗣同在政变发生前夜访袁世凯,要袁世凯派兵围颐和园,并有“不除此老朽,国不得保”等语。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叙述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时,也曾希望利用袁世凯的军事力量,武力制服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
康有为的密友王照逃亡日本后,与犬养毅的笔谈中也曾透露此事。康有为还要王照游说聂士成,率军保护光绪帝。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从日本外务省档案中找到了一个叫毕永年的人的日记。毕永年是湖南长沙人,维新派谭嗣同、唐才常的好友,他在戊戌政变前曾到过北京。
他的日记上记载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乘机刺杀慈禧的情况。
所以,关于康有为是否企图捕杀慈禧的事,看来不可轻易否定。
康有为虽是梁启超治学和从政的导师,二人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然而,康、梁关系为什么由亲密到决裂呢?
他们关系的演变是耐人寻味的,应该说,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都曾为使中国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然而,在历史的转折与大变革面前,一个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拒绝接受新事物和新变化;一个善于吸收,因时而变,努力挣脱传统事物与文化的束缚,师生的分歧乃至最后决裂是理所当然的。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康有为也是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
上一篇: 鲁迅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
下一篇: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