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相对于列宁时代的苏维埃体制,斯大林在他的时代使这一体制更加完善化、制度化、稳定化。就形式而言,它已臻于完备。但形式的完善与实质性的进展并不一定是同步的。恰恰也是在斯大林时期,苏维埃一步步地完成了它的另一进程,即在实质上完全蜕变为一个象征物,一个纯粹的表决器。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列宁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当选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保障,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苏联农业方面在斯大林大规模工业化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实行了机械化但是集体农庄政策的失误使得苏联农业产值严重下降,仅仅达到1913年水平。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1932―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并阻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乌克兰独立后,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学者认为1932―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不少军界、经济和科学艺术界人士被清肃,苏联境内劳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被怀疑为“反动派”或者“间谍”的公民、侨民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而且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不仅仅只针对苏共中央,苏联军队高层,也波及普通苏联人民。
二战时期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1938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终于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侵略波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1939年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夺回了芬兰占领的土地。苏芬战争充分体现苏联重工业的落后。
1941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多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与加拿大共同向苏联提供了大约150万吨的军用补给品和粮食。
1943年初,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1944年2月2日,苏联对1936年《苏联宪法》进行了修改,新宪法第18条称:“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与外国直接发展关系,签订协议并交换外交、领事代表。”新宪法还赋予加盟共和国建立自己武装部队的权力。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中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古独立。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柏林战役胜利,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为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军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是战前人口的14%)牺牲的代价,6个加盟共和国被德国占领,1700座城镇和超过3.1万个工厂被夷为平地,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八月风暴行动),关东军被击毙83000人,被俘594000人。
二战战后
战后,在有关战后安排等重大问题上,苏联坚持强硬的立场,由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令苏联备感威胁,斯大林也在土耳其、伊朗问题和希腊共产主义革命、德国的问题上与美英有分歧,导致1947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5年苏联相对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953年2月底,斯大林夜间突发中风。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召开联席紧急会议,马林科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然而斯大林的名字依旧出现在了委员名单中(最后一位)。会议刚刚结束,斯大林就在克里姆林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