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全部 中国文化 世界文化 历史典故 民间故事 影视文化

资讯搜索

最新文章

  • 潇湘馆与建筑
    潇湘馆与建筑

    潇湘馆是大观园中这一处幽篁茂盛的处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住所。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它也只有“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小小的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房”,宛如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景...

  • 元春赐名潇湘馆
    元春赐名潇湘馆

    在“秋霖脉脉”,“且阴的沉黑”的黄昏,黛玉病卧在床,听那雨滴竹梢之声,更觉凄凉。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写下《秋窗风雨夕》词:“……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

  • 潇湘馆的文学意象
    潇湘馆的文学意象

    第十七回贾政领着宝玉并众清客等人游大观园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庚辰侧批道:“此方可为颦儿之居。”颦儿之居,就是与众各别。宝玉为潇湘馆题的匾额是“有凤来仪”。有凤来仪,典出《尚...

  • 潇湘馆的由来
    潇湘馆的由来

    潇湘馆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

  • 舍生而取义孟子名句赏析
    舍生而取义孟子名句赏析

    “舍生而取义”出自《孟子》一书的《告子上》篇中,是孟子名句之一。后演变为舍生取义这一成语,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孟子 孟子名句 2022-02-04
  • 林黛玉的人物评价
    林黛玉的人物评价

    原文评价正册判词(钗黛合一)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

  • 身不行道孟子名句赏析
    身不行道孟子名句赏析

    “身不行道”出自《孟子》一书的《尽心下》篇中,是孟子名句之一。表面意思就是:自身不按正道行事,也就是说自己是自己所教之人、 所用之人的表率; 如果自己做事都没有原则, 没有章法,那么自己的教育和行事就很难起到表率的作用。 原文:身不行道,...

    孟子 孟子名句 2022-02-04
  • 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名句赏析
    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名句赏析

    亚圣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今天读起来,似乎像个绕口令,那么,它究竟该如何解释,又有何现实意义呢? 原文: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孟子的这句名言,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人不可以没有羞耻...

    孟子 孟子名句 2022-02-04
  • 林黛玉的人物生平
    林黛玉的人物生平

    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初为兰台寺大夫,后调任至扬州任巡盐御史。林家虽非富贵之家,却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

  • 神瑛侍者与顽石的关系
    神瑛侍者与顽石的关系

    神瑛侍者与顽石是否有关系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描写看来,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里的神瑛侍者,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稿中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名句赏析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名句赏析

    “养心莫善于寡欲”出自《孟子》一书的《尽心下》篇中,是孟子名句之一。表面意思就是: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原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鉴赏:孟子这里主...

    孟子 孟子名句 2022-02-04
  • 舍生取义的成语故事
    舍生取义的成语故事

    舍生取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ěshēng qǔyì,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来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202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