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新唐书》和《旧唐书》的优缺点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8:24:07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本关于唐朝的正史,分别是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与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后者的篇幅比前者略小。根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宋仁宗读过《旧唐书》后,觉得这本书“卑弱浅陋”,于是下令史馆重修一本宋朝版的《唐书》。

最初由宋祁做主编,花费十年写完了列传部分,之后欧阳修也加入修史工作,负责纪志部分。书成后上奏朝廷,朝廷认为此书有两个主编,导致内容不统一,所以又命欧阳修进行统稿。欧阳修则自谦是宋祁的晚辈,所以没有改动原先的文字,在校对一遍后又呈了上去。

宋朝人一般认为《新唐书》优于《旧唐书》,曾公亮就说五代人多为“衰世之士”,所以气力卑弱,言浅意陋,担不起编纂《唐书》的工作,导致《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

相比之下,宋祁与欧阳修都是文学大家,由他们来写《唐书》质量明显会更高些;宋仁宗读过《新唐书》后也表示满意,认为它叙事简练、文采飞扬,所以“布书于天下”。而原本的《旧唐书》便逐渐从书市中退出,很少有人能再读到,直至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才校对并重刊了宋板的《旧唐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新唐书》当作研究唐史的首选资料,文学爱好者们也喜欢欧宋的文笔。但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们似乎对《旧唐书》更感兴趣。例如《资治通鉴》关于唐朝的部分都是根据《旧唐书》来写的,而对《新唐书》则一无所取。那么《旧唐书》与《新唐书》究竟哪本更好呢?要研究唐朝历史,应以哪本为主?

《旧唐书》的优点在于史料很原始

唐朝是一个很重视史学的朝代,在初年的时候就编了有关于魏晋南北朝及隋朝的五部史书。唐朝人也以实录的形式来编纂国史,房玄龄就曾监修过《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武则天当政后,又新定了《高宗实录》一百卷。《史通》的作者刘知几修了《武后实录》,《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修有《中宗实录》和《睿宗实录》,之后各朝皆有实录问世。

直到唐宣宗时,修实录的事情才出现中断,不过当时也有一本《东观奏记》,之后的懿宗、僖宗和昭宗这三朝没有官方史料。黄巢之乱时,大明宫遭遇火灾,使馆也被焚灭,历朝实录里仅有韩愈主修的《顺宗实录》存世。在这种背景下,五代后唐时期才开始了艰难的修史工作。

根据史书记载,在编纂《旧唐书》时,庾传美从川蜀地区找到了九朝实录,唐代宗以前的史料尚能看到。所以《旧唐书》里从《高祖本纪》到《代宗本纪》这九篇都是根据唐朝国史来写的,史料非常原始,这从内容中就可以看出。

首先,《旧唐书》避唐朝皇帝的名讳,按理来说五代人修唐史已经属于“隔代修史”了,但因为他们是照抄实录,所以没有改正实录中避讳的地方。例如李渊的父亲叫李,所以唐朝人避“丙”字讳。原本的《旧唐书》中凡遇到“丙”的地方都用“景”来代替,唯有《则天皇后纪》不避“丙”字讳,因为这篇纪是从《武后实录》中抄过来了。武则天建立武周,所以不为唐室讳,实录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其次,《旧唐书》中有许多“今上”的字眼,也说明是从唐朝实录里直接照抄过来,没有改成庙号。在《新唐书》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的。《唐绍列传》就有一句说“今上讲武于骊山,绍以修仪注不合旨,坐斩”,下令斩杀唐绍的皇帝是唐玄宗,所以这里的“今上”是指他,而非五代的皇帝。《太宗本纪》里说:“以隋鹰扬郎将尧君素忠于本朝,赠蒲州刺史”,这里的“本朝”也是指唐朝,而非修《旧唐书》时候的后唐或后晋。

这些地方都说明《旧唐书》具有“唐朝人说唐史”的特点,读起来有原汁原味感。而《新唐书》经过宋祁与欧阳修的重修,许多历史人物的名言换了样,有种失真感。此外,《旧唐书》的编者虽然较懒,喜欢照抄,但也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例如《李密传》里全文抄录了祖君彦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历数炀帝之恶;这篇檄文不见于《隋书·李密传》,又在《新唐书·李密传》里被删得一干二净,只有在《旧唐书》中才能读到。这也要归功于《旧唐书》史料的原始性。

《新唐书》的优点在于秉笔直书

《旧唐书》的史料拼凑抄录性质非常明显,因为代宗之前有九朝实录在,所以能够保证质量。而在唐武宗会昌年之后,唐室的官史已经焚灭,这部分历史缺乏可靠的资料。所以在编《旧唐书》时,史馆奏请,令天下人有收藏会昌以后公私事迹笔记手稿的,抄录一份送给史馆。这些抄录来的史料或者出于奏疏,或者来自邸报,甚至是一些官员的书信或日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所以《旧唐书》详于唐武宗之前的历史,而对唐宣宗以后四朝的历史记载得比较草率,有点烂尾的感觉。

宋祁与欧阳修编撰《新唐书》时,天下太平,文化发达,许多藏在箱底的书都得以刊刻流行。史官们不仅可以参考《旧唐书》,而且还能收录一些当时新发现的史料,进行辍拾补辑。因此《新唐书》的人物传记比《旧唐书》多,志部分也写得更好。其中《食货志》的篇幅比旧书扩充了好几倍,让我们能更加了解唐朝的经济史。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唐史记》、《唐纪》、《唐春秋》等质量较高的史书,为宋欧修史提供便利。宋欧可以对比各种史料,择优而录,并且删除掉一些冗长的地方,再加上二人都是文学大家,具有很高的叙事水平和文字润色能力,使得《新唐书》读起来比较通畅,富有文采。如果说《旧唐书》像一部杂乱的历史记账本,那么《新唐书》倒像一部清晰的财务报表。

此外,《旧唐书》由于照抄实录,所以许多地方也遵循“为尊者讳”的原则,为当权者隐恶。《新唐书》因是异代修史,所以基本都是秉笔直书。例如《旧唐书·后妃传》记及唐宪宗的懿安皇后郭氏之晚年生活时,说:“既而宣宗继统,即后之诸子也,恩礼愈异于前朝。大中年崩于兴庆宫,谥曰懿安皇太后,祔葬于景陵。”

让人以为郭后得到了善终。但是唐朝人裴庭裕编的《东观奏记》,则说唐宣宗的母亲郑太后原本是郭后的婢女,被唐宪宗幸过后,才生下宣宗。宣宗继位后,因目前的缘故,待郭后很差。对此,《旧唐书》却委婉的说:“宪宗孝明皇后郑氏,宣宗之母也。盖内职御女之列,旧史残缺,未见族姓所出、入宫之由。”

先是,唐宪宗被宦官杀害,郭后的儿子唐穆宗得以继位。穆宗在位五年,不仅没有诛杀谋害宪宗的宦官,而且还将父亲的亲信和宠臣全部杀罚贬窜,彼时皇弟宣宗尚年幼。之后穆宗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和武宗也相继为帝,直到他们相继英年早逝,宣宗才以皇太叔的身份登上帝位。登基后他便把所有涉嫌谋害宪宗的人全部杀死,并且怀疑郭后和穆宗有弑君的嫌疑。曾想把穆宗及他的三个儿子之灵位迁出太庙,那时郭后虽然尚在人世,但已经岌岌可危了。

《东观奏记》记载宣宗继位后,郑太后忽然取得了与郭后并驾齐驱的地位,加上宣宗怀疑郭后杀害其父亲,故而郭后“惭惧”,过得非常抑郁——“一日,与二侍儿同升勤政楼,依衡而望,便欲陨楼下,欲成上过。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上大怒。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

这段记载说明郭后因受到宣宗的冷遇,整日担惊受怕,想一死了之,以此来告诉世人自己是被宣宗逼死的。宣宗知道后,当晚就迫使郭后“暴崩”了。《旧唐书》隐去了这段史实,《新唐书》则采用《东观奏记》,秉笔直书说:“帝奉养礼稍薄,后郁郁不聊,与一二侍人登勤政楼,将自陨,左右共持之。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

虽然写得比《东观奏记》较隐晦,但也指明郭后因宣宗之故而不得善终。《资治通鉴》则说:“上即位,待郭太后礼殊薄。郭太后意怏怏,一日,登勤政楼,欲自陨;上闻之,大怒,是夕,崩,外人颇有异论。”用“外人”的异论来代替“上志也”,表明宣宗对郭后的死有很大的嫌疑,但不能完全确定,这样写显得更为客观、严谨。

《旧唐书》避讳的地方不只这一处,需要参照其他史书才能看得出来,正因为它采用了回护法,所以相比之下,能够秉笔直书是《新唐书》的优点。

《新唐书》不为唐室避讳

研究唐朝历史,应优先读哪部《唐书》?在讲优点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就已经说到了缺点,因为新书的优点就是旧书的缺点,而旧书的优点也同样是新书的缺点。旧书的史料原始,未经删减,更接近历史原貌,并且许多地方叙述得非常详细,很多奏疏、文献都全部保存下来。新书则对旧书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本纪部分更是删得面目全非,许多人在研究唐史的时候,更喜欢看未删减版——所以,过度的删减正是《新唐书》的一大毛病。

其次,宋祁和欧阳修都是文人,喜欢用一些生僻字来卖弄学问,而且在叙事及论赞中会夹带一些私货,加入自己的观点,导致本应客观的史书带有了主观性。

《旧唐书》相比《新唐书》也有不足之处,这本书拼凑成分太大,各种史料堆积在一起,鱼龙混杂,史官又懒得修订统稿,所以读起来非常枯燥吃力。没有耐心,或未具备一定的史学功底,很容易半途而废。旧书的本纪部分就非常冗长,动辄上万字,可读性并不强。

此外,《旧唐书》的最后部分陷于烂尾,对唐末的历史记载不清,许多唐末人物无传。写到武宗、宣宗、懿宗的皇后时,直接标注“事阙”。张义潮率领陇右十一州摆脱吐蕃的控制,归顺唐朝,本是历史上的大事,却仅见于《宣宗纪》中的几句话。《新唐书》在《吐蕃列传》中才详细记载了这件回归过程。

总的来说,两唐书各有优缺点,难分高下。要想完整的了解唐朝历史,应读《新唐书》;而要若深入的认识唐朝历史,则首选《旧唐书》。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