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箬笠起源是哪里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6:56:53

箬笠(ruòlì)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红楼梦》第四五回:“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许杰《邻居》四:“在风雨潇潇中,他拿着一支钝凿,没有箬笠,更没有蓑衣,出着头,在雨下淋到酒店。”

《西游记》第一回:“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

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蔑、箬叶编织的斗笠,可遮雨。

《红楼梦》第四五回:“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许杰《邻居》四:“在风雨潇潇中,他拿着一支钝凿,没有箬笠,更没有蓑衣,出着头,在雨下淋到酒店。”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

在古代,斗笠作为挡雨遮阳的器具,在山村水乡随处可见;到了现代,更有一些旅游景点,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家庭,往往会在墙上挂上一个斗笠作为装饰

起源发展

中国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说文解字》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唐代储光羲《牧童词》有“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的诗句,可以说明箬笠在唐代开始普及。

据湖南省嘉禾县山田村李氏旧族谱记载,早在元朝元贞时期(约1308年),山田先祖应森公就集纳各地笠帽,以竹篾与箬竹叶(粽子叶)为材质织制成箬笠,因笠顶尖,形如斗,而用名“斗笠”。后经几代人的改进,山田(鸾林)斗笠以美观、时尚、耐用而得名。

明代中期直至清代中期,马尾斗笠得到长足的发展,凯里湾水镇的所有村庄几乎都有马尾斗笠的编织能手,销售范围由凯里扩展到黄平、施秉、舟溪、龙场、挂丁、旁海、大风洞、万潮、炉山等县镇,成为苗家婚姻嫁娶不可或缺的礼仪用品。

清顺治时期,李孟善之子(大白、大红)赴粤西、桂南一带经营斗笠。清咸同年间,由于苗民反清起义失败,清政府派军队镇压苗民,不少传承人被杀害,马尾斗笠生产几乎遗失。清末时期,有李运发在郴县开办斗笠店。产品远销旁海、万潮、炉山、大风洞、龙场、舟溪、挂丁等地。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