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壁画的发展历史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山西是我国中原地区佛教、道教活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因此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而依附于这些寺观里的壁画数量之多、历史之久、艺术之精,均为全国所仅见。全省的寺观壁画达27259平方米,自唐至清,绵延不断,异彩纷呈。山西的佛光寺唐代壁画、大云院五代壁画是国内仅有的寺观壁画,开化寺宋代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杰作,至今保存完好。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世人为之向往。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唐代的诗歌发展到高潮时期,美术也是昌盛阶段,“盛唐”的绘画、雕塑都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唐代的寺观壁画皆规模宏伟,色彩富丽,其艺术水平大大超过往代。
然而,当唐代还被人们所称赞时,可惜那些壁画早已随着建筑的毁坏而不存在了。山西境内保存着4座唐代寺观殿堂,而在这仅存的全国甚为少见的唐代建筑内,也仅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正中佛座束腰上残存的一小方壁画和一部分縅眼壁画,是全国除敦煌外唯一的唐代寺观壁画,体现了唐代壁画艺术风貌,可谓稀世奇珍。
宋、辽、金时期,山西曾经历了以上三个王朝的统治。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定人心,巩固自身政权,极力崇佛仰道,兴寺修观,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宗教势力较唐代有明显衰落。文人墨画盛行以后,壁画的绘制逐渐变为民间画师的行业,画师被卑为“画匠”、“工匠”,致使许多壁画及其创作者,很少见诸记载而湮没无闻。
但是在山西,由于地域多山,交通不便,加之民风古朴,宗教信仰氛围仍十分浓厚,故而当全国宗教影响减弱,文人墨画盛行时,其寺观壁画创作仍很兴盛,全省现存宋、辽、金时期建筑近百座,保存有这个时期的壁画共计924.49平方米,著名的作品有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内宋代壁画、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底层和灵丘觉山寺塔内辽代壁画、繁峙岩山寺和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画。尤其是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集中反映了宋、金时期壁画艺术的成就,堪称杰作,弥足珍贵。
芮城县永乐宫、稷山县青龙寺、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汾阳县五岳庙、高平市万寿宫内的壁画以及现存北京故宫的稷山县兴化寺《七佛图》等都是我国寺观壁画中的精品。明代以后,文献典籍当中几乎见不到记载壁画的痕迹,就全国范围来讲,寺观壁画艺术已走向尾声,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已开始程式化,其工艺水平较宋、元时期大为逊色。
清代时期的山西寺观壁画保存有近3000平方米,其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但还是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作品,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一座殿堂里能有如此鸿篇巨制,在我国明清壁画中也是仅见的一例。这些壁画大多有确切的纪年和画师的题名,内容几乎涵盖了佛、道、儒教和风俗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内容。
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加之国内的军阀混战,使国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停滞不前。作为建筑装饰艺术的壁画也随之走入没落,几乎形成了一个空白的阶段。但“画壁”的艺术形式却没有消失,一直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在民间流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