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锅的由来
鸳鸯锅作为火锅锅底的一种,因其可使人享受不同的口味而备受顾客喜爱。它可以满足不同口味人的需要,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
鸳鸯锅随着鸳鸯锅的广泛推广,现在已发展成可分割更多,品尝更多口味的三分、四分锅。
鸳鸯锅起源
鸳鸯锅起源于四川。特色是将两种汤底结合于一锅,锅中有一隔板或另置内锅,将锅底分为红汤与白汤、沙嗲与清汤……等,可以同时满足吃辣与不吃辣的人、重咸与清淡口味或达到荤素同锅的效果。因最早发明的店家使用的中间隔板上有鸳鸯图案而得名。
锅底特点
1、辣而微麻。台式麻辣是由四川麻辣演绎而来,但是降低了其中“麻”的成分,迎合了不喜麻的台湾人的口味。
2、汤底有料。锅底是在加入了豆腐、鸭血、大蒜以及香料和药材熬制而成,更加香浓美味。而且已经在熬好之后将花椒、辣椒、八角等调料全部过滤掉,在涮品放入之后可以即捞即食。
3、乌龙茶代清汤。锅底熬的差不多时,不象一般的火锅店加清汤,而是以乌龙茶或者啤酒代之。
4、涮品秘制。涮品以特级牛肉、秘制肥肠、牛肚、牛筋、油条、贡丸等为佳,涮后入味,入口可以享受到肉在嘴里跳动的快感。
5、小料可保胃。蘸涮品的小料,也是经过特制的,将白醋、麻油加入蒜花调制而成。入口是微酸与醇香的混合,不但蘸吃味道极美,而且可以解辣保胃。
火锅来历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三国时,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鸳鸯
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