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四大名绣指的是哪四大名绣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6:15:58

中国四大名绣,是指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的合称。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四大名绣是中国刺绣的突出代表。

湘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

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粤绣

粤绣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普宁、揭阳、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唐代苏颚《杜阳杂编》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今广州)一位名叫卢眉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可见当时最高阶层对粤绣欣赏有加。

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

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本文标签 粤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