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四十八寨
四十八寨位于慈利县广福桥镇,与五雷山、星德山遥相呼应。
四十八寨系忠勇侯雷万春将军的三个儿子(雷霆发、雷霆俊、雷霆进)及孙子(雷满)重孙(雷彦威、雷彦恭、雷彦雄)活动的主要区域,奉唐代皇帝命令在四十八寨招摹忠勇之士建立了土团军,之后转为晚唐劲旅武贞军(898~908),有将兵十五万零九百人之众,在四十八寨开垦了万亩荒山做为军备粮食生产基地,也拥有军械制造基地,将士居住的兵寨。
详见《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代皇帝本记》、及四十八寨石刻。在元、明、清时期,四十八寨是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之内,有瑞王家臣及华阳王、荣王驻守于四十八寨,又有御李自成、张献忠之将军刘风池(兵部职方司主事)驻军于四十八寨(现有文物),李自成、张献忠之兵根本就不可能到过四十八寨。详见《元史》、《明史》、《清史》、《大顺军史》,四十八寨的瑞王家臣遗墨及明崇帧癸未年兵部职方司主事刘风池遗墨。
洪荒时代:
原始时代,四十八寨为恐龙驻足的地方,现有恐龙蛋、恐龙足化石,及其他的4枚动物牙齿化石。
四十八寨境内科学研究价值是:一是古人种学价值。即张家界地区人种学的建立问题(若考古发掘发现,即证明)。二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价值(若考古发掘发现,有30万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不间断的工具种类及使用方式,生活特点、生存状况、生存能力、行为方式、社会组织等重要依据,即证明)。三是第四纪地质学价值。更新世洞穴沉积地质时代序列、古哺乳动物化石等。
五帝时代:
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颛顼帝在四十八寨的观国山、五雷山及云朝山一带活动,在四十八寨的观国山、星子山、云朝山、五雷山的金顶、五雷山的梳妆台、五雷山的舍身岩留下了大量修道、飞升的传说,而在云朝山顶凿建玄帝宫及千层阁石洞,部分凿石后为现存的颛顼帝陵外观塔三层,顶层已毁。
现有文物颛顼帝陵外观二层完好,塔内凿建的千层阁石洞(待考证)完好,千层阁石洞内其他文物待考证。夹砂红陶罐一个,夹砂黑陶壶一个,夹砂红陶瓦一块。帝颛顼在云朝山古寺铸“神州鼎”以记九州之分别,为云朝山寺镇寺之宝。《河图·括地象》《邹子》《舆地志》有记。云朝山古寺镇寺之宝“神州鼎”在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朗州改鼎州。因武陵县境有鼎水(即古渐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间”(《太平寰宇记.朗州》),故此名州。颛顼帝即真武祖师,又是玄武大帝。
夏、商、周时代:
四十八寨无史记载。
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封白国,封楚太子建子熊胜为白国首任郡王,称郡公,故熊胜称白公胜。如鲁国的鲁哀公、齐国的齐桓公一样,白邑即白国。公元前489年白国太宰石乞与大将熊宜僚筑白国都城白公城、太子建家庙、白云戍边城、云朝山戍边城,熊宜僚分守白云城、云朝山戍边城。
公元前469年,白公胜自称楚王,月余卒,白国王妃守胜庙。见《烈女传·贞姬》。之后白国归楚,白国不见记传。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白胜公十六年):白国(附楚国,郡国)大臣石乞、大将熊宜僚在云朝山顶筑戍边处,大将熊宜僚驻此,训练弓箭、刀剑兵3500人。后白国王子白张居此,现存有大将熊宜僚剑一柄。
公元前488年:楚国将军白善不参与族长白胜的叛乱,回到家乡澧阳后,在大维山(今四十八寨)境内寻芳览胜,常游赤松山、紫霞山、星子山等地,将从四十八寨采伐到的药草种到澧阳白善将军家园中。慈利蒋家坪遗笔溪传说是白善采药时将笔遗失而得名。现澧县东的药园寺,就是白善将军药圃灌园的旧址。
两汉时代:
公元49年2月: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领兵40000余人征伐土家首领相单程,马援军至四十八寨。马援将军只带贴身侍卫数人,着农服视查四十八寨军情,途中遇慈利县令花知县公子花柳调戏妇女,并将花柳斩首,又将花知县革职,深得四十八寨的当地百姓拥护。
并将土家首领相单程要夜袭马援大军的消息告诉了马援,马援回营后安排妥当,单等相单程来夜袭。相单程于公元49年2月末日夜,夜袭马援大营,马援合力杀死相单程兵丁2000余人,并趁胜破四十八寨(现桃源县有马援石室文物存世)。
魏晋南北朝时代:
公元211年十一月至公元215年十一月:义阳郡侯张巨隐居在四十八寨的栖霞崖,时在栖霞崖洞壁上题有《栖霞岩记》(今人根据张巨留诗栖霞崖洞内摹写刻于石崖)。《栖霞崖记》“栖朝霞而怀万象,沐星子以涤尘埃。南风吹木潜入道,斜阳微醺恰逢仙。壬辰年春月”。
唐代:
公元620年~公元627年:酆王李元亨赋诗四十八寨的“鸳鸯浦”和“琵琶洲”。《鸳鸯浦》不见鸳鸯飞,共道鸳鸯浦。二流西北来,交合两无距。时有浣纱人,临溪笑相语。《琵琶洲》何年阮氏琴,别向江头出。调弹流水情,声逐凄风急。无俟过浔阳,青衫泪共湿。
附:酆王李元亨(619~632),李渊第八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异母弟弟,母亲为尹德妃。公元620年7月封为酆王。公元628年被授予金州刺史,公元632年六月十日逝世,因无子嗣,封邑国除。封邑地为古慈利县,包括四十八寨在内。
公元626年八月:卫国公李靖草创四十八寨五雷山道观,以延续道教始祖李耳的香火(见《慈利县志》)。
附:卫国公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卫国公李靖第一次到达四十八寨是公元624年八月,尤对大维山(今称五雷山)之道教风俗推崇,于公元626年八月草创五雷山道观,以延续道教始祖李耳的香火(见《慈利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