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鼓舞是什么舞蹈
仗鼓舞,安徽省休宁县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仗鼓舞又称得胜鼓,流行于安徽省休宁县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
历史渊源
据考证,仗鼓舞系南宋末期桑植白族迁始祖和他们的子孙创造而成。在南宋末期,蒙古军大将兀良合台因为内部的权利斗争而久久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就解散了在川贵一带的相关部队。这些遭到遣散的士兵因为厌倦了长期的杀伐战事,流落到湘、黔、川的大山之中过上了隐居生活。一部分白族士兵便来到地理位置复杂、基本与外界隔绝的桑植地区生活。白族的祖先们就此在湘西地区开始了生息的繁衍。
在湘西生活多年后腊月里的一天,一队官兵为了抓丁充军,来到了白族先民们的村寨抓人。当时村民们正在赶制过年所用的糍粑,便随手拿起打糍粑用的木杵反抗官兵,因白族先民都是行伍出身,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经过激烈的搏斗,终于击退了官军。白族先民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狂欢之时拿起了木杵跳起舞来,仗鼓舞的雏形就此产生。仗鼓舞是一种胜利的欢庆,所以被应用到白族的祭祀等各种生活习俗之中并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文化艺术形态。
艺术特色
因长期的军事战争和当地自然环境影响,桑植白族人把增强体质、陶冶意志、自我防范的武术理念灵活地应用到仗鼓舞中,舞蹈中融入武术套路,如“苏公背剑”、“霸王撒鞭”等,在跳白族仗鼓舞时,时而有向左冲,时而有向右突,时而有向前击,时而有向后挡的动作,使其舞蹈左右开弓,进退自如,方显出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强劲有力。也有融武术与舞蹈为一体的“魁星点斗”、“雷公扫殿”等,既讲究“疾风扫劲草,四两拨千斤”力量,又注重“快”、“准”、“狠”等技法,显示出仗鼓舞舞姿多变的技艺,为舞蹈色彩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独特风格。
武术与舞蹈紧密结合的内容构成了桑植白族仗鼓舞最具特色的文化外延表现形式。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传承价值
《仗鼓舞》是白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既具喜庆节日时的自娱自愉性,又具借以祭祀祖先使本民族团结延续的象征性,流行于桑植县一带的白家山寨。论述了《仗鼓舞》的舞蹈队形、仪式、特征,并探索了《仗鼓舞》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同时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
上一篇: 红楼梦中元妃是怎么死的
-
下一篇: 为什么说晴雯心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