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行吟图》是一幅什么画
《屈子行吟图》是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木刻版画,该图为陈洪绶青年时所绘《九歌图》之一。此图刻画爱国诗人屈原在湘江泽畔,仰望苍天、悲吟诗句的形象。
画作内容
在画面居中画有屈原伫立于湘江河畔,头戴高管的切云冠,身着宽袖长袍,双手交插置于胸前,身佩长剑,徘何于江水之畔。屈原面部清瘦,满怀忧愤,略示憔悴,长剑垂胸,双目炯炯有神。
鉴赏
《屈子行吟图》呈现的是屈原被放逐江南,忧思徘徊的形象。画面上屈原孤身一人,迈着艰难的步履神情忧愤地缓步而行,颇有《渔父》中形容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图中清晰可见高冠与腰间斜佩之长剑,这与《涉江》里“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的自我描写较为相合。
陈洪绶给人物主体营造了一个荒野的自然环境:屈子在画作中被置于一个微有倾感的斜坡之上,山石寥落,草木隐约。人物主体虽身在画面中心,但所占画面比例却并不大,四周被一派旷寥萧瑟的图景所环绕。图中诗人面露忧思,愁眉垂目,颇有屈原怀忧之态。纵观《屈子行吟图》,蹒跚于荒野中的诗人,衣袍鼓起,蹒跚前行,有清癯挺秀之态,清白高洁之质,但是却于天地间茕茕而立,形影相吊,四顾茫然,仿佛于其中可见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倔脱俗之气。
创作背景
万历四十四年(1616)冬天,时年十九岁的陈洪绶为友人所著的《楚辞述注》作插图。他的插图依照屈原《九歌》所作,共十一幅,两天即告完成。当时陈洪绶居于浙江绍兴,师从浙东进步学者周宗周,深受其爱国思想的熏陶,与学友一起研读屈原的《离骚》,为屈原的崇高品德及其爱国精神所感动,又单独创作了表现屈原出行吟诗场景的图画,定名为《屈子行吟图》。
名家点评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心棋:这件作品在技法上采用以线条勾描为主的白描手法,笔势苍老润洁,清劲挺秀,勾勒简综畅率,刚柔相济,尤其是衣纹线条有金石味、“森森然如折铁纹”,古拙粗犷。这种画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趋鲜明生动,并使画幅极具装饰性的形式美,这都显露了年轻的陈洪绶,作画有变化多姿、削黛求简之妙的才华,以及迂描怪诞的画风。
后世影响
《屈子行吟图》成功地刻画了屈原的伟大形象和非凡气度,以后人们无不以此作为借鉴的屈原形象依据。其中清癯高古的孤崛形象成为了一种典范,直接影响着后世屈子形象创作的模式。
作者简介
陈洪绶(1597—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悔迟,诸暨(今属浙江省)人。明代画家。早年受业于著名学者刘宗周、黄道周门下,1642年曾到北京为国子监生,授中书舍人,供奉内廷,不久即离京南归。明朝灭亡后,为躲避清兵,一度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自号悔迟,亦号老迟。
后在杭州以卖画为生。工诗,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画初受蓝瑛影响,后广泛临学古人,并大胆突破创新,所作人物、花鸟形象古拙,擅用夸张变形手法,独树一帜,为晚明变形主义绘画大师。与崔子忠齐名于南北,世称“南陈北崔”。其画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著《宝纶堂集》。
-
上一篇: 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有什么特点
-
下一篇: 《荷花鸳鸯图》有什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