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时期的白族
白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汉晋时期白族建立政权白子国,也是白族名称的由来。这个时期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
白族是中国西南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史书上称为“白蛮”、“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在云南的历史舞台上有过重要影响。
秦统一统后,修筑“五尺道”通“西南夷”地区。该道从今四川宜宾出发,经滇东北而入滇池地区,是官方修筑入滇的第一条道路,它连通了僰青衣道、僰道,为云南与中原的交通联系打下了基础。
汉代,汉武开边,但在洱海地区遭到了昆明蛮的阻挠。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嶲唐等县,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7年,东汉在此设置“益州西部都尉”,管理哀牢地区和洱海区域。
公元69年,单独设置永昌郡,洱海区域分属云南、邪龙、叶榆、比苏、博南等5县。蜀汉时,诸葛亮征服南中,设庲降都督,下辖南中7郡,洱海地区设置的县并未改变,但分属云南郡和永昌郡。两晋南北朝时期,洱海地区的郡县管理时分时合,旋置旋改,但基本上因袭了两汉的县制。中原王朝开设郡县、移民实边等一系列的措施,既加强了对当地的治理,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洱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根本性提高,从中原引入了水稻种植技术和牛耕技术。
先唐时代洱海地区的史料记载十分模糊。主要史料是司马光的《史记西南夷传》。西汉对云南宣称主权,但属于意淫性质,没有实际控制权。东汉以后中原内乱,五胡乱华,更缺乏控制。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白族的一首民谣《博南歌》。大致与战国相当时期,白族产生第一个国家雏形---白子国(亦称白国)。
从春秋至唐初,白族先民的对外商贸交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昆明、东(西)洱河蛮、渠敛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诸部先后臣服于白子国。
汉晋,有反映“滇僰”先民首领事迹的“爨宝子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碑高183厘米,宽68厘米。碑文叙“振威将军建宁太守”之里籍、身世及官职,均楷书,书法古雅,体在楷隶之间。爨龙颜碑,南朝宋大明二年(458)立。碑高338厘米,宽146厘米。爨道庆撰文。书法遒劲,略含隶意。叙“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事迹。前者俗称小爨碑,后者俗称大爨碑,合称为两爨碑。
在晋朝时期,于今天大理州弥渡县境内的一个叫白崖的地方产生了一个国家性质的联盟,称为白子国。“白族”的族称“白”即源于此。白子国延续了400多年传了17代国王,后被崛起的南诏取代。
-
上一篇: 白族起源于哪里
-
下一篇: 《梦溪笔谈》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