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构建了什么思维模式
《通书》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哲学著作,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通书》是周敦颐学习易经的心得,在书中周敦颐构设了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诚、神、几组成的形上境界,一是刚、柔、善、恶、中组成的形下状态。
《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学易经,搞预测的也多,搞风水、看相算命的还不少,但究竟研究得怎么样?这些预测大师的境界、文化、气质就未必能高明起来。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儒释道三教,在通过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将其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这四十章里,融通了儒释道的根本精神,把儒释道的智慧通过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练在一起。
重要意义
周敦颐的《通书》所讲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极”,而且讲得比《太极图说》更详细,可注意的是周敦颐在《通书》中不突出“静”,而突出“诚”,“诚”是“圣人之本”,也是“性命之源”。照《通书》所讲的“圣人”所立的“人极”就不是“中正仁义而主静”,而是“中正仁义而主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很重要。这说明《通书》已经脱离了道家和道教的影响。这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一个大发展。
思维结构
《通书》的表述将“诚”理解为由核心和边缘组成的一个意义结构。周敦颐认为:
1、“诚”的核心意义是“无妄”,即真实客观;在上一层意思的基础之上,“诚”又衍生出“静定”的意思;
2、在“诚”的“真”和“静”两层含义的基础上,它又衍生出两层意思。一是将它视作事物其它功能和属性的基础,二是将它视作其它各种道德基础的意思,这就是《通书》所谓“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的内涵,也是宋明诸儒将“诚”视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本的意思。
在“诚”的境界和状态的基础上,周敦颐又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出其他的境界和状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神”和“几”两种状态。
由于《通书》行文相当精简,我们能寻到的关于善恶情状的材料很少,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34]在此,周敦颐将善、恶分别划分为刚、柔两个类型。“刚”的“善”指的是正直、决断之类品格,“刚”的“恶”指的是凶猛、强暴之类品性;“柔”的“善”指的是慈善、柔顺等品格,“柔的”的“恶”指的是懦弱、阴邪等品性。
在《通书》中周敦颐构设了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诚、神、几组成的形上境界,一是刚、柔、善、恶、中组成的形下状态。在他的心目中,后者来自于或基于前者,是前者向常人心灵的延伸或流溢。由于他极为看重前者,将前者理解为理想的心灵境界,那么,从后者恢复到前者或趋向前者就成为他所认为的一个应然甚至必然的人生程序,而这也成为宋明诸儒理解心灵世界的一个基本逻辑。
-
上一篇: 太极图的发展演变
-
下一篇: 《爱莲说》注释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