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有什么历史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考证可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
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东汉建安十六年(212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
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晋朝南阳王司马模守关中,部将赵染以蒲坂降汉赵君主刘聪,刘聪使赵染等攻司马模于长安,战于潼关,司马模兵败,赵染长驱直入到渭南。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后赵武帝石虎攻汉赵的蒲阪,刘曜急行军救援潼关,石虎退兵。咸和九年(334),后赵河东王石生举兵于长安,讨伐石虎,石虎遣其子石挺为前锋,攻长安,石生遣大将郭权拒之,战于潼关,石挺败死,石虎奔还渑池。
永和六年(350),前秦君主苻健,遣其弟苻雄率众自潼关入,此时后赵雍州刺史杜洪据长安,遣兵逆战于潼关北,败走,苻健遂入关中。永和十年(354),东晋名将桓温伐秦,不克,还自潼关。
义熙十三年(417),刘裕伐秦,前锋王镇恶自渑池径抵潼关,檀道济等自陕北渡河,攻蒲阪。姚泓使姚绍督军五万守潼关,又遣兵救蒲阪。沈林子谓檀道济曰:蒲坂城坚兵多,未可猝拔,不如并力争潼关。若得之,蒲坂不攻自溃矣。从之。姚绍出战,大败。绍复使姚鸾屯大路即三崤路也,以绝道济粮道。鸾分遣尹雅将兵战于关南,皆为晋军所败。绍又遣军屯河上以断水道,亦败走。刘裕寻至潼关,遂克之。刘裕自长安东还。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遣兵北伐,雍州刺史、随王刘诞遣其属柳元景等自南阳北出,入卢氏,拔弘农,进向潼关,遂攻之。北魏戍主娄须弃城走,将军庞法起等据之。关中豪杰,所在蜂起,四山羌胡,皆来送款。等到王玄谟等自滑台败退,魏军深入,宋主以元景等不宜独进,皆召还。
北魏孝昌三年(527),莫折念生在关中起义,遣其党据潼关,既而魏复得之。未几,萧宝寅以关中叛,遣兵守潼关。魏主遣长孙稚等讨之。至恒农,杨侃谓稚曰: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据潼关相拒,遂超之才,非魏武敌也。然而胜负久不决者,扼其险要故也。今贼守御已固,虽魏武复生,无以施其智勇,请分兵自蒲阪而西。从之。稚遂克潼关,入河东。永熙三年(534),高欢入洛,魏主西入关。欢自追迎之,至弘农,攻陷潼关,进屯华阴。寻退屯河东,使别将薛瑜守潼关。宇文泰复进攻潼关,斩瑜。
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 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潼关。 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宏伟壮观。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
上一篇: 电子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
-
下一篇: 潼关古城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