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琉璃万顷”抚仙湖的形成原因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32:32

抚仙湖,湖水晶莹剔透、清澈见底,古人称为“琉璃万顷”,位于玉溪市澄江市、江川区、华宁县之间,湖北端距昆明最近52公里,是全省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最大高原深水湖、第2深淡水湖泊,属南盘江水系,湖平面呈南北向的葫芦形,流域径流面积1053km²(含星云湖378km²)。

抚仙湖湖面海拔高程为1722.5m时,水域面积约216.6km²,湖长约31.4km,湖最宽处约11.8km;湖岸线总长约100.8km,最大水深约158.9m,平均水深约95.2m,相应湖容约206.2亿m³,水质为Ⅰ类。

入湖河道梁王河、东大河、马料河等52条,间断性河流和农灌沟53条,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16723万m³,其唯一出口海口河多年平均出流水量约9572万m³。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完成后,抚仙湖最高水位1722.00m、最低水位1720.50m;每年2~5月抚仙湖向星云湖输水,其余时段两湖独立运行,遇较大洪水时向海口河排泄。

抚仙湖流域植被以草丛、灌丛、针叶林等次生植被为主,森林覆盖率27.03%。流域内植树造林合格面积约16.4万亩,退耕还林约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96.2km²。径流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08.8km²,占总面积的30.94%,年流失入湖的泥沙量达34.56万吨。蓄水量相当15个滇池和6个洱海,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8%。

抚仙湖的美离不开抚仙湖的清澈湖水,早在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就有“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形成原因

抚仙湖的形成,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是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深水湖泊。约300万年前,因地壳大变动,喜马拉雅山脉的突起,引起了一系列断层贮水及岩石熔蚀,造成了云南高原群山中众多的湖泊,抚仙湖就是那时形成的湖泊。在历史上,抚仙湖早有记载,称“大池”,唐宋之际因罗伽部落居澄江,称“罗伽湖”。

抚仙湖的名字还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肖、石二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返回,日久天长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

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在湖中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肖石二仙,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为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相传抚仙湖没有这么大,紧挨湖边有一座繁华的县城。后来因为蛟龙和仙人决斗,把澄江城的地柱撞到了,澄江城就陷落下去,成了一片汪洋。

本文标签 云南抚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