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文津阁的结构与特点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26:09

文津阁是仿照明代建筑的浙江“天一阁”。外观为两层,实际是三层,阁中辟一暗层,这样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

建筑特点

从外观上看,文津阁是一个二层楼阁,实际上是三层楼阁,中间有一暗层。暗层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虫蛀,是藏书之处。此阁在设计上按《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将一层的六楹隔为六个单间,而将顶层的六楹相通为一大间,用“地六”、“天一”来克火。

文津阁有围墙环绕,坐北朝南,三面临水,从南往北为门殿、假山、水池、文津阁、碑亭。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阁前池水清澈,人在阁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池中有一弯新月,随波晃动,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 原来这是造园家在池南的假山上,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水池南岸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假山,怪石嶙峋,气势雄浑。

假山占地约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浆石和鸡骨石等堆叠而成。假山石洞,前后各有两门相通,结构也颇具匠心。洞内山石遮掩,可分厅、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鸡骨石镶嵌,幽深曲折。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窗孔,透进幽幽的光线,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隐若现。山上横岭纵峰,沟桥岗壑,各自争奇。有棒槌山、罗汉山、双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缩影,更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造型,还有仿米芾“宝晋斋”的园林布局。

文津阁东为碑亭,四角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内竖石碑一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镌刻着乾隆题《文津阁记》,其余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诗。

每逢中秋佳节之际,天高气爽,登临“月台”赏月,但见园内,老树苍劲,枝杈纵横。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把一片银辉洒向大地,山庄顿时银装素裹,更显得清澈静谧。文津阁假山的造型艺术,集中了米翁宝晋斋和范氏天一阁之长,运用传统叠山技法,结合北方雄壮的特点,风格一反南方小巧玲珑之态,而是雄伟、浑厚、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

《热河志》中写道:“文津阁与紫禁、御园三阁遥峙,前为趣亭,东侧月台,西乃西山,盖仿范氏之成规,兼米庵之胜概矣。”

建筑结构

文津阁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式修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门殿、假山、水池、藏书楼、花台、曲池、山石、月门等组成。

文津阁建筑造型、制景手法匠心独到,园中有园,自成气候。四周砌低矮白灰花墙,内外水渠分隔。门殿三楹面南,进深两间,后有门厦。东门三开间,进深一间,东有厦廊。主楼六楹面南,西稍间为楼梯间,面宽收进三分之二,总长2602米;进深五间,前后设廊,总宽14062米;通高13085米。外观重檐两层,内部结构三层。中层藏书为底檐全部遮挡,防止阳光直射。

文津阁按《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设计、命名。顶层六间相通意为“天一”,底层六间分隔谓之“地六”。阁前砌平台,台下聚池潭,潭内映弯月,时隐时现。仰望天空,并无月亮,弯月何出,实为奇观。池南假山嶙峋,亭台得势,古树峥嵘,藓草涵孕。假山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造型;又有承德十大名山的缩影。

阁东立文津阁碑,碑高532厘米,宽138厘米,厚58厘米。碑趺、碑身、碑首周边雕蟠螭纹和雷纹图案。正面用满、汉文字镌《文津阁记》,背面镌《题文津阁》,东侧镌《四库收精要》,西侧镌《建由甲午成乙未》均由乾隆御笔亲题。阁后、碑后砌假山,前后留古松数株。

文津阁前有四组建筑,已毁,今存遗基。东为千尺雪,仿江苏寒山千尺雪建造;千尺雪西一组名宁静斋,四周环绕回廊,院内前斋后楼,中有池水分隔,康熙为楼题匾“清敞”,乾隆为斋题名“宁静”。宁静斋南一组建筑名曲水荷香,按王羲之《兰亭序》描写建造,供皇帝和御用文人戏酒吟诗所用。再东又一组建筑为前亭后殿,乾隆题名玉琴轩(康熙曾题图史自娱),有联“寓情最觉静可乐,无物始知闲不争”。

本文标签 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