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清昭陵的历史文化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18:27

清昭陵建筑群融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体现了早期丧葬理念逐渐汉化时的皇陵建筑形式与格局,是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丧葬理念相融合的实物例证,清昭陵是清初关外较为类型的一座帝王陵寝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丧葬艺术和满文化的演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清昭陵的建筑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要素,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属性,揭示出特定历史阶段下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

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

陵号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号,这些陵号的来源,或体现对皇帝一生功业的总结和赞誉,或者是带有吉祥和祝福的含义。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钦定。其次,清代还有一项制度,如果遇到陵名与地名重复时,必须将地名换掉,这叫避讳。

昭陵一名是顺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驾崩一周年火化梓宫时确定的。昭陵陵名的来历前人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种解释说与古代昭穆制度有关。

其次,说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说法也欠妥当。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于墓葬的排列顺序以及大庙种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辈分按左昭右穆顺序依次类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应在正中,福陵在其左(东)称为昭,昭陵在其右称为“穆”。而现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东,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寝根本构不成昭穆关系。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于对“昭”字含义本身的选择。古人以昭字作“彰明”、“显扬”解。昭陵陵名的含义就是将太宗文德武功彰明于世,并使之显扬了后的含义。

祭祀活动

祭祖,是昭陵一项根本活动。其名目分为“大祭”、“小祭”、“皇帝东巡致祭”等等。

大祭:昭陵每年举行七次大祭。时间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岁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又称“四时大祭”,是祭祀中等级最高、礼制最繁琐、祭品最丰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际已将清明做为陵寝大祭礼的举行时间。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礼”。所谓敷土礼就是往宝顶上添土。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古人将中元节做为祭日上坟扫墓。明清两朝已将“中元”做为祭祀盛典的举行之日。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节气,时间在十一月下旬前后。

岁墓:岁墓指一年终了。崇德二年已见岁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只”的记载。昭陵首次举行岁暮大祭是顺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谚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说,对已经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礼之外,还要烧“寒衣”。所谓“寒衣”,是用各色纸张做的皮、棉、单、各类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驾崩日。忌日虽然也是大祭,由于是国丧之日,祭祀必然有丧礼气氛。祭扫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规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极丧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丧日。

小祭: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时间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东巡致祭:清朝统治者敬天法祖的传统观念很深。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给予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受到祖宗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光的陵墓、祖宗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和淳朴,因为盛京是清朝开国“龙兴”之地,山陵在焉。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在于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举行“展谒礼”,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其它祭礼:昭陵每年举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东巡临时告祭之外,还要举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扫,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举行的“万寿告祭”,为皇太后加徽号举行的告祭,或出征凯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来此行礼,此外还有途经盛京的官员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谒等等。

本文标签 关外三陵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