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老生张派的艺术特色
张派是由张桂凤创立的越剧老生流派。张桂凤是越剧历史上著名的“十姐妹”之一,为越剧老生行当的成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数代越剧演员担任配角,被誉为“越剧老生泰斗”。
简要介绍
张桂凤15岁时入嵊县招龙桥科班学戏,拜袁曾灿为师,工老生,兼习花脸等。1941年到上海,在东安越艺社任头肩老生,拜绍剧名演员筱芳锦为师,学会了《二堂放子》、《斩经堂》等绍剧,因而她的唱腔受绍剧影响较深,逐年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老生唱腔。
张桂凤的戏路宽,善于创造富有特点的唱腔来刻划不同的人物个性,有“性格演员”之称。
她善于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凉辽宫月》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
艺术特色
张桂凤十分注重创造人物性格,唱腔因人而异,因情而变,丰富而不拘一格。她的曲调,旋律讲究顿挫,演唱刚健质朴,苍劲持重,富于感情。具体可概括为以为三个主要特点:
(1)特有的老生腔落调与小腔规范。张桂凤唱腔的落调比较稳健、苍劲、朴实而富有男性气概。她的小腔常常由相邻三音列构成,通过装饰性的旋法形成节奏上的前紧后松。在越剧老生中,她的常用特征音调最为观众所熟悉,并且被广泛使用。
(2)曲调及润腔受绍剧的影响较多。张桂凤从小喜欢看绍剧,还拜师学过几处戏。她的重要代表作《二堂放子》,就大量吸收了绍剧高亢激昂的因素,把刘彦昌的感情表达得饱满酣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凄凉辽宫月》中,当道宗练兵归来看到迎候的皇后时的一段唱,也借用绍剧的“平阳调”加以重新组合,表现道宗这个特殊人物的不凡气度和当时的特定情感。
(3)演唱上常常使用顿挫来强化感情,突出语音。张桂凤的唱腔讲究唱词的表情,常常随着雨势的需要,适当运用大跳音程,形成旋律演唱上老生特有的顿挫风格。
张桂凤的戏路宽,在表演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注重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例如在越剧《祥林嫂》中,她一人饰两角,一个是卫癞子,是典型的浙江流民的形象;另一个是吴妈,她仅用一句台词,就把人物精神麻木的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
在唱腔上,她较多地吸收了绍剧高亢的音调和棱角分明的润腔方法,使唱腔激昂奔放、富有力度,从而增强了男性气质。她组织唱腔的能力也很强,能根据人物的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
同时,她还善于根据塑造不同行当、不同个性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
张桂凤组织唱腔的能力很强,能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凉辽宫月》第六场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李娃传》中的“训子”吸收了绍剧的音调,充分表现出人物激愤的情绪。
张桂凤创腔时善于根据塑造不同行当、不同个性的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
《凄凉辽宫月》中道宗唱的“眼前丽人赛观音”这段唱,根据这位骠悍人物的特点和具体情境,吸收借鉴了绍剧的“平阳调”因素;《祥林嫂》中卫癞子的“东南西北全走遍”这段唱,根据人物不务正业、四处游晃的特点,继承运用了越剧早期的“平板”唱腔。这样做既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