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平遥城墙的历史沿革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02:45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1988年,平遥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传统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历史沿革

平遥城,的始建时间至少可追溯至周宣王时期,相传为当时的重臣尹吉甫驻军时所筑。现存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旧城的基础上大规模重修的,此后又经过数十次修补,但仍总体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置的珍贵实物资料之一。城内街道纵横,格局井然有序,清代晚期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影响颇大。

平遥城池呈方形,城墙周长6163米。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线相围。城墙高8~10米,底厚8~12米,顶厚3~6米。墙身素土夯筑,分层铺设稻草为拉筋,外壁城砖白灰包砌,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泻水渠道。

环城墙辟城门6道,东西各二,有上下门之分;南北各一。各门交错设置,门外筑瓮城,内外皆用条石铺墁,门洞上原建城楼各一。

城墙四角设平台,原各建角楼一座,现城门楼角楼失存。城墙东南隅建有魁星楼和文昌阁,亦俱废。东墙城门上尚存尹吉甫点将台。城墙内侧筑马道。城墙外壁分段筑马面71堵,上建敌楼各一,中架木板,外设箭孔。城墙上设女墙高0.6米,堞口高2米。

平遥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城墙高12米左右,平均宽3.5米,周长6.4公里。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墙体内为土筑,外用白灰包砌,顶部用青砖铺墁,内侧设马道和内向排水渠道。墙上有6座城门及门楼,四角各筑1座角楼,每隔50米便筑料敌楼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计3000多个,据说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来设计的。

申遗成功

于1997年山西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我国惟一以整座城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古城墙也被誉为平遥“三宝”之首(古城墙、镇国寺和双林寺合称平遥“三宝”)。政府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是保持古城风貌、保护遗产长远。平遥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承载4.5万,专家认为平遥古城合理的人口上限为2.2万人。政府部门的规划将古城中的一半居民搬进新城,将城内居民控制在合理密度,“再现明清小社会的生活情景”。但多年来人们进进出出,古城人口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缩减。七八年过去了,平遥古城的人口依然为4.5万。

“城墙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古城的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未能形成。倒塌处外墙与其他处外墙相比较明显过陡,这种明显的隐患却一直未得到修护,如果有完备的日常检测,古城墙的大面积坍塌是可以预知并及时防止的。

本文标签 平遥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