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凶礼包含哪几方面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12:00

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gu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丧礼

以丧礼哀死亡。《礼记·曲礼下》记载:「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礼是古代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各种处理仪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

丧礼仪式,有停尸仪式、报丧仪式、招魂、送魂仪式、做「七」仪式、吊唁仪式、入敛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各种仪式都非常郑重其事。

与丧礼密不可分的是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依次有斩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sī)麻等五种服期不等的丧服。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如同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荒礼

荒礼即为遇灾荒时所行之礼,凶礼之一。《周礼·春官·宗伯》曰:「以荒礼哀凶札。」札,谓疫疠。郑玄注:「荒,人物有害也。」《礼记·曲礼》曰:「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意指水旱灾害之年,五谷不成;天子少食减膳,不杀生;天子的御道不除草,以省民力且可采摘野生植物充饥;凶年不以县钟磬作乐;大夫食黍稷而以粱为餐;士虽饮酒但不作乐,与民同忧。

《逸周书·籴匡》将农业丰歉分为成年、年俭、年饥、大荒等四种情况,灾荒时直接贷给饥民粮食。《国语·鲁语》记载:「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郑子皮「饩国人粟,户一钟」。《孟子》梁惠王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周礼·秋官·司寇》:「若国札丧,则令赙(fù)补之;若国凶荒,则令赒委之。」此处所记载的荒还包括疫病流行在内,当邻国出现灾荒或传染病、民众面临生存危机时,应该以一定的方式表示同忧,当有赒补之礼,亦属荒礼。

先秦荒礼大致有祷神、变礼、减缮减用以及提供财物赒补等几种形式。《周礼·地官·大司徒》则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提出了救荒的对策:「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省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灾荒之年举行荒礼,不仅可以安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财物,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故而,先秦以后荒礼仍受到社会各阶层所重视。

吊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宗伯(官名,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以吊礼哀祸灾」。《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小行人(官名,掌邦国宾客之礼籍,招待四方使者等)「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生大水,鲁君派人前往吊问,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宋史·徽宗本纪》,崇宁三年二月丁未,置「漏泽园」,瘗埋人骨,无使暴露。都是代表天子吊慰抚恤各国诸侯及人民的。

襘礼

诸侯国因外来侵略或内部动乱灾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的损失,天子或盟国汇合财货予以救助,称为襘礼。《春秋》襄公三十一年冬,「会(襘)于澶渊,宋灾故」。《谷梁传》云:「更宋之所丧财也。」即为补充宋国因为灾祸而丧失的财物,使之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恤礼

恤是忧的意思,春秋时,诸侯国因外来侵略或内部动乱灾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的损失时,派遣使者慰问、存恤,称为恤礼。《周礼·秋官》中「大行人」之职,为「致恤以补诸侯之灾」;「小行人」之职,为「若国师役则令犒恤之」,都是恤礼。

本文标签 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