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大的目录书是什么
赵祯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元年(1041年)成《崇文总目》六十六卷。该书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家书目(已残缺)。
《崇文总目》着录丰富、体例完备,每类有叙释即类序,每书有解题。体例为后来的晁公武、陈振孙所效法,因篇帙繁多,抵啎之处自所难免,后代有所修订,如:黄伯思《东观馀论》摘17条,焦竑《国史经籍志》有22条。
郑樵作《通志·艺文略》,建议废《崇文总目》之解题,更在《校雠略》中讥讽每书下的序释文繁无用。崇文总目上承唐代「开元群书四部录」之馀绪,下启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之先河,其间八百多年间,是唯一一部卷帙浩繁、体例完备的官修目录。宋朝崇文三馆和秘阁曾多次失火,补缺全靠《崇文总目》。清初开四库馆,清儒自《永乐大典》等书辑出叙释。《四库全书总目》赞之「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
《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按四部分四十五类。经部八卷九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小学类。
史部十五卷十三类: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杂史类、伪史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氏族类、岁时类、传记类、目录类。
子部三十三卷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类、兵家类、类书类、算术类、艺术类、医书类、卜筮类、天文占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道书类、释书类。集部十卷三类:总集类、别集类、文史类。
全目共着录北宋前期图书三千四百四十五部,计为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其编纂体例,有叙有释,主要为欧阳修所撰写。《欧阳文忠公集》中有《崇文总目叙释》一卷,经部八类各一则,史部除目录类每类一则,子部儒家类至兵家类每类一则,即所谓“叙”。
每部书下,都有提要,即所谓“释”,介绍撰人姓氏、篇卷存佚、本书沿革以及得失品评等。该书类目的变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道经、佛经正式列为子部的两个类目。该书目至南宋已不甚流行,各家着录其卷数参差不一。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范钦天一阁有该书目藏本。清康熙年间,朱彝尊抄录天一阁藏本,使该书目再现于世。
编者介绍
王尧臣(1003—1058),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属河南省)人,着名目录学家。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累擢权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事起,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等事多所建言。又为权三司使,迁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为群牧使。皇祐三年(1051),充枢密副使。至和三年(1056),拜参知政事。
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太宗即位后,修建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收藏三馆书籍。端拱元年(988),又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仍与三馆总称崇文院,藏三馆真本书籍及书画。三馆秘阁分别都编有库藏目录,真宗时综合这些书目修成《三朝国史艺文志》,着录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官府藏书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卷。
仁宗景祐元年(1034),以三馆、秘阁所藏有谬滥及不全之书,遂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定其存废、删去重复、补写校对差漏,“仿开元四部录,约国史艺文志,着为目录”。(《玉海》卷五二《书目藏书》)参预编录者,又有欧阳修、宋庠、王洙、吕公绰及聂冠卿、郭稹等。
前后历时七年半,至庆历元年十二月(1042年1月),由翰林学士承旨王尧臣领衔上奏,仁宗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