蘅芜苑的相关深度分析
谐音艺术
曹雪芹作《红楼梦》用了诸多文学艺术手法,其中谐音法是整本书的亮点之一。如“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等等。“蘅芜苑”三字连音是跟“恒无怨”相同的,表示宝钗对于和宝玉同甘共苦以及最后劝导宝玉返回大荒山等事,无一后悔。
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七绝·古鼎新烹凤髓香)明确说:“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脂批也说:“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
蘅芷清芬
匾额
“蘅芷清芬”,宝玉题,后元春赐名“蘅芜苑”,为薛宝钗居住地。
蘅,香草名。
芷,香草名,但结合前后文来看,应是指香味似芷的蘼芜。
清芬,清香芬芳,喻高洁的品格。晋·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唐·黄滔《书怀寄友人》诗:“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宋·梅尧臣《读范桐庐述严先生祠堂碑》诗:“至今存清芬,烜赫耀图史。”元·周德清《满庭芳·韩世忠》曲:“闲评论,中兴宰臣,万古揖清芬。”
典出王夫之湘西草堂的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
对联
宝玉为其作的对联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此对联套的是“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上联赞宝钗诗才。
荼蘼,植物名,晚春至夏才开花,传说荼蘼开后无花,故宋·王琪《春暮游小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对联影射宝钗。宝钗于“花事了”之时,犹能“睡足”,“梦亦香”,足见其镇定、淡然。
院名
元春赐名“蘅芜苑”。
典出晋·王嘉《拾遗记·五·前汉·上》:“(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
诗作
后元春要求作诗,宝玉作的《蘅芷清芬》云:“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末二句典出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人谓灵运此二句得于梦中,因此二句清新自然,又蕴蓬勃生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宝玉这样作,也与他自己为蘅芷清芬题的对联“睡足荼蘼梦亦香”相呼应。
景观
作者在带领读者观察这一人物的时候,就更使用了一种塑造多层次形象的视角转换技法。事实上,早在《红楼梦》第17回写大观园刚刚建成的时候,曹雪芹就已经巧借贾政等人参观“蘅芷清芬”一事,向读者暗点了对宝钗的思想性格当作多层次解读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当初贾政在第一眼望见日后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时,从主观心态上看,他是颇不以为然的。当时,他只看见此处“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便说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这里面全是轻视和不屑的语调。可及进内院,里面的奇景却一下子给他带来了震撼的感觉:“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原先对此处景观颇为瞧不起的贾政,至此也不禁笑道:“有趣!”再向内走,里面景色的清雅更是超乎贾政们的想象:“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更不禁要点头赞叹,告诫随行的众人:“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小说在写到神仙之境时,常常会有意制造一种“别有洞天”景观和意象:表面上看,是山野间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洞,直到有缘人偶然闯入到了内部,才发现里面自有一番天地,或山清水秀、柳暗花明,或琼楼玉宇、流光溢彩。这里宝钗的“蘅芷清芬”,跟这些神仙、高人的居所,不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