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先生的由来和标准
我们所说的“私塾先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当地私塾学校教课的老师,当然这里的“私塾”,也有自己的开办的,也有当地人有钱人家办的学校,而后请老师给一个家族及当地人传道授业。当然有钱人家及达官贵人直接请私塾先生到家里授课,这就是所谓“私人家教”。
之所以叫私塾先生,主要塾师在自己家里,或者借助家族的祠堂、庙宇,或者租房等场所对儿童进行施教,因此私塾也叫“门馆”或者“家塾”。这类情况就是古代所说的“村塾”、“族塾”,就是一个村及邻村经过协商后自愿开办的学校,然后推荐当地一位有名望的举人为“学董”,聘请教师设馆开课。费用按田亩摊派。另外还有“义塾”、“社学”、“义学”,顾名思义就是有钱人搞公益性的“私塾”,由富贵人家请教师,当地人可以免费入学,这种情况在古代很少。
那么古代选择私塾先生的标准是什么呢?
古代选择私塾先生的标准很高,品行第一,学识也要高,“必择人品端方,学问通彻,不嗜烟赌,而又不作辍、不惮烦、勤于讲解者,方足以当此任”。比如鲁迅写的孔乙己,虽然有一定学问,但没人请他当私塾先生,并不是因为他不是秀才,因为私塾先生多为童生出生,主要还是孔乙己好吃懒做,也就是民间的“懒汉”,这样的人即使有些歪才,也不会被人聘请的。古代私塾先生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也有童生,当然还有其他情况,比如被贬的官员,他们都是科举考试的才子,还有一些当地有学问有名望的人。
私塾先生的名望也很重要,朱载堉写的《醒世词》中的《教学难》:“教学难,教学难,好将道义惹仇嫌。出入由人管,饥寒谁可怜。打他就说不读罢,不打又说师不严。”诗中的“打”就是古代私塾先生教育方式,如果不严厉施教,并不被人认可,也当不长私塾先生。古代体罚学生是一种严厉的表现,家长都希望老师严,“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爱你,不必送来读”再现私塾先生以严的声望才能常吃“这碗饭”。
在古代私塾教育中,“打”是私塾学规及塾师施教严厉的重要体现,这种严厉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儒家伦理观念所褒扬的师道尊严的教学秩序所要求;一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们大多信奉“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人理念。因此,教鞭与戒尺,成为私塾中维持教学秩序震慑顽皮孩童最有效的工具,也是维持师道尊严的有力手段。
所谓“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爱你,不必送来读”,既是塾师的体罚理念,也为家长或社会观念所认可。只要不是私塾先生“打”得太过分,“说师不严”的家长并不多。相反,更多家长希望私塾先生严一些,这一点,与当今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心态是一致的。直至现代已经几乎没有私塾先生这个职业了,都是老师这一职业的体现了。
-
上一篇: 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赛金花揭秘妓院头牌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