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世界文化

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梨俱吠陀》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3:35:13

《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

简介

公元前10世纪,居住于印度的雅利安人产生了婆罗门教,其经典是《吠陀》。“吠陀”(veda)的意义是求知或知识,也有解释为“圣经”。最初有三种或曰“三明”,后来增加一种即所谓四吠陀。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是四部《吠陀》经。

第一部《梨俱吠陀》或译作《赞诵明论》,大约于公元前1500~900年间陆续写成,是印度医学的起源。其中提到药用植物,并提及麻风病、结核病、外伤等疾病。

《梨俱吠陀》,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它和《阿闼婆吠陀》同为上古诗歌的总集,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全名《梨俱吠陀本集》。它在世界文学中放射着光辉,好像我国上古诗歌的总集《诗经》一样。

“吠陀”的本义是知,即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梨俱吠陀》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

全书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全书分为10卷或8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

还包括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对话体诗,分为对白和独白,可以在祭祀、巫术仪式或者节日集会上表演,有一定的戏剧性,有人认为是印度戏曲的起源。

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西方学者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

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个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颂体。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