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二世》简介
《理查二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历史剧。该剧首版于1597年。
《理查二世》讲述了一个不称职的国王的故事,以及他第一次面临人的身份时的极大痛苦。
该剧也是关于亨利·波林勃洛克的故事,他攫取了王冠因而不再清白。他以为,鉴于理查犯有该隐之罪,所以自己可以净化被理查玷污的王座。但是,为了建立他的统治,他不得不犯理查同样的罪。他并未变成神,却变成一个谋杀者。他这个国王因而再也不可能是理查意义上的国王。
理查二世一开始便以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的君主形象出现:放逐莫布雷和博林布罗克;对博林布罗克的父亲约翰·刚特十分无礼;对刚特的劝告置若罔闻;强行没收了刚特家庭的财产;永远剥夺博林布罗克的种种权利;对爱尔兰穷兵黩武……他的种种倒行逆施使他的王权失去平衡。
在他出征爱尔兰期间,博林布罗克从流放地返回英国,集中势力,用武力讨伐理查二世,声称要回他的继承权。压力之下,理查二世被迫交出王位。理查二世被囚禁在庞弗雷特监狱,其王后被流放法国。
理查二世在牢中遇害前以正统王位继承人的身份,讲了许多精彩的话,成为一个令人同情的形象。博林布罗克继位后称为亨利四世,但终因理查二世被害和他的篡位而深感内疚,虽然否认了他对理查二世被谋杀的罪责,却又计划到圣地去朝拜,以求得心理平衡。
《理查二世》的情节从波林勃洛克被放逐开始,到他登上王位、理查王被杀为止,以波林勃洛克发动政变为情节主线。
莎士比亚不是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只是他创作的原料。他的旨趣不在讲说历史故事,而在表达他的人文主义的政治观。他从人文主义的思想高度,总结理查王丢国丧身的历史教训。他恶行累累,多行不义,造成了“物议沸腾,人心瓦解”的局面,他的悲剧是咎由自取。
因此,剧本的基本思想是,作者基于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斥责理查这个残暴君王,抨击其种种倒行逆施,呼吁理性治国。这一思想对莎翁时代的王上有震聋发耽的意义。
莎士比亚生当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在位)时代。伊丽莎白朝处于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1540—1640)的中期。由于统一的民族国家在亨利八世时已建立,所以伊丽莎白朝王权巩固,经济繁荣。加之她处事审慎,提出“和睦”、“团结”的口号,她得到了国人的认可,成为英国史上的一代明君。
但史书对她评价说“伊丽莎白死后名声大振,远远超过了她的实际成就。显然,对她的宣扬,对光荣的崇拜、她的长寿、与莎士比亚时代的巧合以及幸运地击败无敌舰队使我们产生的错觉,以致我们在放声赞叹的时候忘掉了这样简单的现实,即她不动声色使英国陷人了一种无法控制的状态之中。”
这段评论给读者提供了两条信息:一是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朝基本上是合拍的;二是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国,社会矛盾形相毕露,社会局势已经无法控制。女王权力受到了以玛丽(女王姑母面上的表侄女)为首的天主教核心势力的有力挑战,以致女王在1587年极不情愿地将她处死。
在经济生活领域,随着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居民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了,伦敦街头流民成群,郊区每天都有人被处绞刑。这些都为社会骚乱、政局动荡预先埋下了火种。
莎士比亚回眸理查二世的历史,发现现实和历史颇有相似之处,于是创作了历史剧《理查二世》,以讽喻当朝,警示世人。
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主要取材于拉斐尔·霍林舍德的《英格兰纪事》。
莎翁在选材上充分注意到博林布鲁克篡取理查二世的王位这一事实,并且在《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以及《理查三世》等一系列的历史剧中充分发挥和利用,成功地描写了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家皇室的争斗与和解。
20世纪,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得到恢复,也更加注重剧中的寓意。在扮演理查的演员当中,著名的有约翰·吉尔古德、亚历克·吉尼斯、伊恩·理查森和理查德·帕斯科(后者于连续演出时轮番扮演理查和波林勃洛克)。
1995年,皇家国家剧院上演了此剧,由菲奥纳·肖扮演理查,剧中国王与波林勃洛克(戴维·思雷尔福尔扮演)的争斗掺入了爱情纠葛的成分。
2012年,《理查二世》被改编成电视剧,作为伦敦奥运会的献礼剧《空王冠》的第一集。
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大约写于1595年,首印于1597年,但伊丽莎自在位期间的两次重印却删去了理查王被迫交出王位的情节。1601年爱塞克斯伯爵起兵反对伊丽莎白一世时,他的同谋们专门上演了这个长期不演的历史剧,希望以此唤起公众的支持。
-
上一篇: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详细介绍
-
下一篇: 禁忌巫术有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