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足迹化石怎么形成的
恐龙足迹作为恐龙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是由恐龙脚丫儿“踏”出来的化石,它有着恐龙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骨骼化石保存了恐龙生前身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足迹化石保存的却是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
这些足迹不仅能反映恐龙日常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还能解释恐龙与其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宝贵信息。
恐龙足迹是恐龙在温度、粘度、颗粒度非常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的足迹。它是化石的一种,也可以看成是留在岩层中的一种沉积构造。动物在一生中要走许许多多的路,如果每一步的脚印都能保存下来,的确相当多。
有人推算过:一匹驮货物的马一天之内至少要走六千步,如果每走一步四个脚都留下脚印的话,这匹马一天至少要有两万四千个脚印。
按这种方法推算,一条恐龙一生要留下多少脚印啊!但事实上已发现的恐龙脚印化石并不是很多,甚至是稀少的。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动物的脚印是不能保存下来的。
在干硬的地面上,动物走过以后只能留下浅浅的印痕,随之便消失了。假若地面过软,含水量较高,流动性较大,脚印会很快被周围流动的泥沙埋没。只有当泥沙的温度适当时,脚印才能被保留下来。
更重要的是,印有脚印的层面要适时地被外来的沉积物所覆盖,过早或过晚都不能形成足迹化石。所以脚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录像机为动物活动录下的“特写镜头”,是自然历史的脚印。
恐龙足迹可分为正型与负型两种:正型指下凹的足迹,即恐龙踩下的脚印本身,保存在岩层正面;负型指凸出的足迹,它保存在岩层的底面。恐龙踩出的脚印如果未被覆盖,天长日久变成岩石后,就成了正型脚印。
如果脚印立即被由水带来的沉积物所掩埋,形成岩石后,如果保存凹形足迹的下部岩层比较软,它们就容易被风化掉,于是在其上层岩层的底面上便留下的凸出的足迹。这个凸出的印痕,可以看成是恐龙脚的铸模,是脚的软体组织化石。
通过足迹,人们可以知道造迹恐龙是怎样行走的—有的恐龙是跖行的或半跖行的,有的是趾行的。成群的足迹能反映恐龙群居、迁徙的情况,有时也能反映肉食性恐龙与素食性恐龙之间的争斗情况,以及恐龙之间的关系等。
更令人兴奋的是,通过对恐龙足迹的测量,能按一种计算公式测算出造迹恐龙的奔走速度。而骨骼化石是不可能提供这些信息的。所以恐龙足迹不仅在地质学上很有意义,在生物学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近年来恐龙足迹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迹发现于中国刘家峡地区,时代为白垩纪早期,是由中国恐龙专家李大庆发现的,那是一个蜥脚类恐龙留下的足迹,这个足迹大得惊人,直径超过1.8米,超过了此前美国,韩国的发现。
最小的恐龙足迹是由一位业余恐龙爱好者在加拿大的新斯舍省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整个足迹还不到2.54厘米长。估计造迹恐龙也不过像现生的麻雀那么大。
-
上一篇: 引力奇点是怎么产生的
-
下一篇: 大爆炸宇宙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