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的地位如何
自隋朝实行科举考试以来,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无数读书人为了鲤鱼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挤破了脑袋。但是进士录取的人数就那么多,像明清两朝,每次录取人数也不过是在两三百人之间。
那些考不上的人怎么办呢?只能继续以举人的身份,三年后再战科场。比举人身份低一级的秀才就更苦了,想参加会试,你得先考中举人。其实,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儒林外史》中范进考了半辈子,五十多岁了,依然是一个白丁。若非提学周进看他可怜,心动恻隐之心,他连秀才也不没指望。
然而并不是说考上秀才就高枕无忧了,古代秀才的待遇与地位跟举人与进士相比,差的老鼻子远了。以科举考试完备的明清两朝为例,秀才可以免除徭役,不用给官府当免费劳力;在北方地区,可以免除几亩地的官租,就连房子的高度也可以比普通家人多出三寸。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旦有了秀才功名,可以见官不拜;秀才犯了事,不能用刑,必须将其功名革除才可以。穿戴方面,秀才可以穿上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蹬长靴。明朝的秀才甚至可以佩剑,出门随便游学而不受限制,如果是老百姓,出远门必须要有官府开的路引。
物质福利方面,明代的秀才每月甚至还可以从官府领到1两白银以及一天一升米,偶尔还有鱼肉油盐。所以,秀才即便什么活都不做也饿不死自己,不过这样坐吃山空会很穷,所以又有穷秀才之称。
穷秀才能穷到什么程度呢?如果科举不顺,秀才们只能另谋出路,一般从事塾师、充幕僚、行医、当讼师、看风水、下海经商等。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年轻时就考中了秀才,不料这竟成了他科举的巅峰。以后几十年一直困顿科场,累试不第,不得已去给官宦人家的子弟当塾师,这塾师生涯一直做到70岁。
所以,在过去只是一个秀才身份,对于读书人来说实在是高不成、低不就,不像举人可以做官。如想再进一步,就必须继续往上考。据明朝笔记小说《云间杂识》载:有个叫吴平坡的秀才,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芜湖抽分,二愿买杨千户房屋,三愿买某娼为妾。弘治十八年,他果然考中进士,三愿也顺利实现。
此秀才三愿,看似低俗。但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代,无疑是非常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