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反斯德哥尔摩的学术名称叫什么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6:29:56

利马综合症(Lima syndrome),是人质犯被人质所同化,与人质的立场趋于一致,把攻击心态转变的现象。利马综合征即俗称的反斯德哥尔摩。

利马综合症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相对,劫持人质者或加害者逐渐同情人质或受害者的意愿及需要,两方的立场趋于一致。

起源

利马综合症来源于1996年发生于日本驻秘鲁首都利马的大使馆挟持案件,在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所举办的一次宴会中,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的14名激进分子挟持了数百名外交官、政府和军方官员,以及许多国家的企业高管,并将其扣押为人质。

让人好奇的是,在这次人质危机数天后,激进分子释放了大部分人质,似乎忽略了这些人的重要性,这些人中有以后的秘鲁总统以及现任总统的母亲。在长达数月的谈判失败之后,最后通过秘鲁突击队解救了其他剩余的人质,但有一名人质被杀。

原因

对于利马综合症的发生还不太清楚,可能是由于施害者自身的愧疚感或负罪感,对道德的犹豫不决,再次思考自己的行为,被害者影响了施害者,让施害者对其产生了认同,施害者被分化,敌意也逐渐弱化。

典型代表

热门小说《掌中之物》的主题就是反斯德哥尔摩,即利马综合征。小说中女主角何妍从未屈服于伤害自己的傅慎行,反倒是傅慎行在与何妍的相处过程中慢慢爱上了何妍。傅慎行明白自己对何妍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后期卑微不已,最后留下一封信死了。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专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