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到日本人,给人第一印象往往是“他们是好学生,擅长模仿”。从唐朝开始学习中国到明治维新学习欧洲,到现在跪舔美国,他们都是亦步亦趋跟在一个强者后面照葫芦画瓢。如果世界各个国家组成一个班级的话,日本人无疑是学霸。但在成为学霸之前,日本人生活在一个除了火山什么都没有的荒岛上,中国人成了他们的第一位“教导主任”。
最早记录日本的历史书居然是中国的《后汉书》,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可怜的日本学者如果要研究日本古代史只能翻阅中国的古籍了。《魏书》上记载,从东边来了个自称“邪马台”的部落使者,说自己的部落是由女王卑弥呼统治,特意向天朝进贡“邪马台”特产,请求赏赐。“邪马台”的读音和今天“大和”在日语中的读音“yamato”非常接近,所以可以断定他们就是最早来中国朝贡的日本人。由此看来日本人第一次来中国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来要饭的。
之后日本人在中国史书上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再次有明文记载时,已经是隋朝了。日本的圣德太子苦于国内的部落酋长不听命于中央,决意学习隋朝的中央集权制,就派遣了一位名叫小野妹子的大臣来华访问。在给隋炀帝的国书上写了一句“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无恙”的话激怒了隋炀帝:一个孤悬海外的酋长还敢自称天子?简直是不可理喻。
由于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圣德太子大规模向隋朝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并不顺利,直到唐朝建立,大规模官方交流才得以成行。第一次来华学习的遣唐使们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他们的心情:“始惊、次醉、终狂”。唐朝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完美的国度:君臣和谐的政治制度、安居乐业的黎民百姓、博大精深的儒佛经典......如果能将这一切复制回日本,日本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文明国家。回国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日本进入了长达300年的“唐化时期”。
什么是“唐化”呢?就是彻底学习中国,无论是政治制度、礼乐传统、生活习惯甚至是语言文字,统统中国化。645年,孝德天皇正式下诏改革,史称“大化革新”,日本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这个过程很漫长,前后长达300多年,学习的过程也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首先,既然是改革,当然要从中央下手,才能上行下效。那些地方上的酋长们要把权力还给中央,以后也别当什么酋长了,到首都来封个大官当当,岂不美哉?同时,中央统一给农民授地耕种,农民老了之后再把土地还给国家,这就是学习唐朝的“租庸调”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简单的税收办法,农民只需向天皇缴纳田租和服从劳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在军事上也学习唐朝的“府兵制”,兵农合一,平时耕种土地,战时自备武器和干粮赶往前线。
然后再来看看生活风俗上有哪些变化?
原本,日本人穿衣服的习惯是“左袵”,就是左边的衣服叠加在右边上,呈一个“反y”形。但孔子曾说过,如果不是管仲尊王攘夷,恐怕我们现在要穿蛮夷的衣服。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左袵”的衣服是蛮夷的符号,所以日本要摆脱蛮夷形象必须改穿中国人“右袵”的衣服,老式的“和服”统统不准穿,满朝文武上朝穿的官服和唐官一模一样。
日本人不仅穿衣服学习唐朝,连饮食都变了。朝廷中的宴席菜品一律用中国料理,上层贵族吃的都是跟当时长安一样的点心,比如馄饨、煎饼等,俗称“唐食”。据说,当时日本人还认为“唐食”具有神奇的医疗效果,当一位重要的大臣生病时,天皇往往会御赐一盒唐式点心给他,大臣感动的五体投地,小心翼翼地吃着生怕弄丢一粒芝麻。
说完“衣”和“食”就要来说“住”了。当时的日本首都“平安京”或是“平城京”,都是按照长安城的设计来修建的。在皇宫周围整齐的排列着贵族和市民的房屋,称之为“坊”,在住宅区不远处建有供市民消费的商业区“市”,二者泾渭分明,不得混居。一旦到晚上就实行宵禁,禁止随意出入。要是晚上想出门吃个烧烤,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对日本人来说生活方面改变风俗还不够,还要更加深入学习唐朝的文化,在精神方面赶上中国。
在华的遣唐使都能说一口流利的“长安话”,在国子监深入学习儒家经典,并附庸风雅地学写起唐诗来,完完全全一幅中国人的形象。著名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有个女儿出生在中国,女儿直到20岁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爸爸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与诗仙李白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两人常有诗歌相赠。
唐诗传回日本影响极其深远,平安时代的日本贵族如果不会写唐诗就是没文化的代表。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研究文学的日本大学教授能写一手不错的唐诗,白居易的《长恨歌》依旧是日本中小学教科书中的背诵篇目。
为什么《长恨歌》在日本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除去精湛的文学技巧和华丽的诗文结构外,据说,这首诗曾改变了日本历史。在中国宋朝时期,日本有个叫后白河的天皇,这个人精力旺盛,不停地搞事情。今天联合张三打李四,明天联合李四打张三,为的就是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苦得是底层老百姓,没过过太平的日子。
有次后白河天皇感觉自己的皇后是武士家庭出身,地位低贱,侮辱了天皇家高贵的血统,想休妻。这下捅了马蜂窝,武士代表平清盛气愤地说:“当年是天皇为了笼络我们武士才娶了皇后,现在利用完我们了,想过河拆桥吗?”
如果后白河天皇真的一意孤行,战争无法避免。这时,一位名叫藤原通宪的大臣献上了《长恨歌》,意在提醒天皇不要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后白河天皇认真地读完了全诗,热泪盈眶,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再也不提废黜皇后的事情。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力之大。
通过长达300年的“唐化”改革,日本从一个落后的荒岛跳跃式进入封建时代,足可见日本学习能力之强。文学家西乡信纲曾说:“我们祖先吸收中国文化所做的努力是非常惊人的,遣唐使与今天的留学生不同,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的。同时,那时我们毫无成见,无拘无束地吸收中国文化,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不过日本这个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在众多唐制中,他们有两样东西没学。一是科举制度,他们认为这冲击了日本固有的贵族体制,会使国家陷入动乱;二是太监制度,他们认为这项制度有违男人本身的尊严是极不人道的。
除此之外,公元10世纪后,日本人在“唐化”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例如把汉字变成假名,把唐刃变成太刀,把唐装变成和服......日本人是个合格的学生,也是有狼性的学生。比如遣唐使,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来称臣纳贡的小弟,而日本人坚称是以平等身份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
等到日本人学习成绩好了,他们就明朝时跑来打老师,二战时跑去打欧美。如果剥去日本文化的层层外衣,或许你会发现它根本没有内核。
-
上一篇: 智利葡萄酒有几个产区
-
下一篇: 日本和服后面的枕头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