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人是如何造出来的
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 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难运输,而且他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
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贾谊的《过秦论》也有“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记录了12金人的故事。
铜人是坐姿,长五丈的人坐下来也差不多是三丈,与史料相吻合。王莽梦见五枚铜人起立,可以说明这一点。
正背均有铭文,史料有两说:“其胸前铭”;“铭其后”。铭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书写。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由此可见铭文档次之高。铸造如此大的铜人,铭是必不可少的。从史料中零星铭文的内容推断十二个铜人应该均有铭文。
铜人应该是空心的,按照铜的比重计,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它的体积为9.8m3;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它的体积为3.5m3。这与身穿狄服,下有座子,高三丈的铜人造像比,数字小多了。可以见得铜人是空心的。
两千多年前冶炼技术还不发达的秦时,能铸造30到80余吨的铜器确属一件奇迹。它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
据知,北京大钟寺有一口明代永乐铜钟,座高5.9米,重约5万公斤,内外满铸佛经文字,声音洪亮,荣膺为“钟王”。研究认为它是采用地坑造型法铸造的,秦十二铜人采用的应该就是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破坏范模,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
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熔化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炼遗址里发现有坩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铸造铜人,需要三到五千套这样的设备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设备,需要数万人操作。分散溶铜容易,统一浇铸就难了,其配合协调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聪明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块,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