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探索发现

天坑心湖在哪

编辑:天下发布时间:2022-02-04 02:04:34

天坑“心”湖,天坑湖泊,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茅岩河景区平湖游回龙观码头对岸,一座喀斯特地貌山崖成为该湖与茅岩河间的自然屏障。

发展历史

2020年4月25日,张家界茅岩河景区向全球发出征集,为这个酷似“心”形的天坑湖泊取名。

地理环境

天坑“心”湖位于茅岩河景区平湖游回龙观码头的对岸,一座喀斯特地貌山崖成为该湖与茅岩河间的自然屏障。湖所处位置为自然天坑,与茅岩河通过地下阴河相连,湖水由河水、雨水、山泉水等组成。湖的四周林木茂密,峭壁环绕,属于喀斯特地貌,由于地势险峻,少有人踏足,一直保持着原生态面貌。据初步测量,整个天坑深度约200米,湖面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湖水四季恒温,碧绿清澈。

天坑

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2001年之前一直将其作为喀斯特漏斗的特例,2001年我国学者正式提议将这种喀斯特地貌命名为“天坑”。

上世纪80年代初,地质学家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大岩湾”“小岩湾”,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大型漏斗地貌,在此之后随着我国南方大型喀斯特漏斗的不断发现,此类地貌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

成因及发育条件

形成于碳酸盐岩层中的天坑共有两种成因类型,即塌陷型和冲蚀型。

塌陷型天坑

塌陷成因的喀斯特天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主要类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如小寨天坑、大石围天坑群、小岩湾天坑、龙缸天坑等。

塌陷天坑是由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而成。其发展由地下到地面,并经历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厅、地表天坑几个主要阶段。

塌陷型天坑的形成应具备以下必要条件:有连续沉积、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层,并有较广泛的连续出露与分布;岩层的水平至平缓产状,尤以宽平的背斜轴部最为有利;位置相对很低的排水基准面和含水层的包气带厚度在50-200m以上;温湿多雨的热带至亚热带气候条件;含水层中存在着物质、能量输入与输出功能强大的动力系统。

冲蚀型天坑

冲蚀型天坑是在特殊的地质、地貌与水文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落水洞式或盲谷式天坑。目前仅发现了两例。

其发育条件应具备:上部与下部应具备巨厚的非喀斯特化与喀斯特化岩层叠置结构并分别在上游与下游广泛出露;岩层在整体上呈水平至平缓状;下部喀斯特化岩层中存在100-200米厚度的含水层包气带;温湿多雨的热带至亚热带气候条件;有数十万年以上的地壳持续上升历史。

科学价值

天坑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规模最大的个体形态,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喀斯特及其相关科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天坑的形成与喀斯特水文地质过程及含水层的演化有着特别密切的相互联系,天坑形成机制及其分布与演化规律的研究,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含水层性质及演化过程认识的巨大飞跃。

天坑的研究将有助于对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机制,特别是溶蚀、侵蚀和崩塌作用的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化及发展。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