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的观测成就有哪些
中国天眼自使用以来,取得了不少观测成就。
2017年10月,发现2颗新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是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2017年12月,FAST新发现3颗脉冲星,且这3颗脉冲星已分别得到认证。自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以来,“中国天眼”共发现51颗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11颗已被确认为新脉冲星。
2018年4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天眼”FAST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得到国际认证。新发现的脉冲星J0318+0253自转周期5.19毫秒,根据色散估算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由FAST使用超宽带接收机进行一小时跟踪观测发现,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
2018年7月12日,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43颗脉冲星。
2018年,“中国天眼”安装并调试了专门用于地外文明搜索的后端设备。这个功能有点像筛子的后端设备,主要就是从“中国天眼”浩如烟海的电磁信号中,筛选出有用的窄带候选信号,而把天体和人工信号排除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外文明研究团队基于几十年的地外文明搜索经验,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为“中国天眼”量身开发了这套专门设备。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投入使用近三年,现已实现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并且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未来将着力确保装置高效、稳定、可靠运行,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
2020年1月1日至3月2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完成观测近1000小时,已完成全年观测时长目标任务的三分之一,发现并认证的脉冲星达到114颗。
2020年9月“中国天眼”预计可正式启动针对地外文明的搜索。
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天眼”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中国天眼”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近1年来,“中国天眼”已观测服务超过5200个机时,超过预期设计目标近2倍。
2021年2月,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有两项新发现,包括捕获三例新的高色散快速射电暴和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一种名为jitter的计时噪声模式。截至3月29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
2021年3月31日起,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向全球提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促进更多科学成果产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7月20日公布评审结果,8月开始安排观测时间。